本月初,中國長城博物館啟動全面改造提升。4月15日,工程面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為期約三個月。此次改造旨在把中國長城博物館建設成為全面展示闡釋中國長城歷史脈絡和長城文化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長城精神的傳播高地。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和杰出代表,八達嶺長城具有極高的國際知名度。伴隨著全國文化中心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國長城博物館于4月6日閉館,并全面啟動改造提升。該館坐落于八達嶺長城景區內,于1994年9月建成開館,是一座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歷史、軍事、建筑等的專題性博物館。
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的頭號建設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按計劃,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后,將由展覽中心、游客中心、長城國際研究與交流中心三大區域組成,以“標志標桿、創新引領、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為標準,建設成為全面展示闡釋中國長城歷史脈絡及長城文化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長城精神的傳播高地、全國長城文化研究的學術殿堂、國際長城文化交流互鑒的國家級平臺,同時努力將其打造成為長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八達嶺高峰論壇永久會址。
在功能需求上,改造提升工程將著眼突出長城相關精神的研究與弘揚,提升博物館研究、教育、交流等主要功能,把博物館建設成為長城遺產監測中心、長城學術研究中心、長城文化體驗中心、長城非遺展示中心和長城文創研發中心“五大中心”。
目前,博物館已完成館內5741件文物藏品清點、核查及分類登記,正在細化館藏文物搬遷包裝運輸方案,計劃6月底完成文物搬遷入庫,排架登記整理。
相關
坐在屋里給長城“看病”
箭扣長城年內實現“數字孿生”
不用到現場,在電腦上就能看清長城上的每一條磚縫,了解凍融、降水、地震等自然現象對長城本體的影響,掌握長城病害發生規律……近日,懷柔區長城數字化展示工程(箭扣段)啟動,今年年底完工。屆時將實現基礎信息可視化、病害及安防監測自動化、宣傳傳播形象化,箭扣長城也將完成“數字孿生”。
近日,記者來到被箭扣長城環抱的雁棲鎮西柵子村。村西長城腳下,五架無人機一字排開,技術人員正在組裝調試。當天,它們分工合作,在長城內外、上下進行拍攝,采集數據。
“懷柔區長城數字化展示工程(箭扣段)項目分三個階段進行,包括基礎信息采集階段、監測設施建設階段、軟件平臺研發階段。”懷柔區文物所所長張彤告訴記者。數據采集階段近期剛剛開始,要趁樹葉全長出來遮擋墻體之前完成。
“傾斜攝影的無人機上搭載的相機有5個鏡頭,根據預先設定的航線,5個攝像頭可以從5個角度同時拍攝到墻體、地面等,采集到更完整、更精準的數據。”現場技術負責人亢瑋介紹。無人機飛不了的敵臺,就人工拍攝,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敵臺需要拍3000張左右的照片。
不光科技含量高,此次數據采集的范圍也擴大了:從長城本體拓展到城墻兩側3公里范圍內;采集對象除長城本體外,還納入了兩側的附屬文物,長城所在區域的植被水系等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以期最客觀的反映長城所處的環境。
第二階段是監測設施建設階段,將圍繞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布設氣象、環境、災害等多種智能傳感設備,建立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的智能監測體系。有了智能監測體系,長城有一點風吹草動數據都會同步到監測平臺上,便于管理者即時掌握長城動態,按需作出科學處置。
第三階段是軟件平臺研發,即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監測數據開展長城保護和病害規律、修繕技術標準等相關研究。
項目完成時,將建起三個中心——基礎信息中心、監測保護中心、科學研究中心。公眾可以通過基礎信息中心在“數字博物館”身臨其境欣賞長城之美;監測保護中心可以幫助監測人員和主管部門提高長城保護水平;科學研究中心開展明代磚石長城保護規律和技術標準研究,為全國做示范。三個中心將實現對長城文物的保存、分析、研究、再現和傳播。(本報記者 于麗爽)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