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昨天,一系列箭扣長城考古新發現發布。通過已發掘的2530平方米,考古人員首次在長城敵臺頂部鋪房內發現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跡,為復原明代戍邊將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依據。
此次考古項目范圍包括懷柔區141至145號5座敵臺、長城墻體、登城便門、暗門等長城建筑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尚珩介紹,“我們是配合該段長城的保護修繕工作而開展的研究性修繕項目,采用整體發掘與局部探溝發掘結合的方式實施,目前已完成145號、144號和143號敵臺的發掘工作,剩余區域的考古工作仍在進行當中。”
登上一座敵臺,尚珩打開了話匣子:“這是這次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的最高點——145號敵臺。目前,145號、144號和143號三座敵臺的建筑規制和工程作法已經明確了,我們還找到了它們的病害根源是水害。”
尚珩解釋,一旦下雨,水順著高坡往低處流,流動過程中會沖毀垛墻,碎石泥沙聚集起來,會堵塞出水口。有些段積水嚴重了,墻體就空鼓,甚至坍塌。“目前正在疏通這段長城的排水口。讓水順利排出去,才能根治長城的傷。”
長城上隨處可見樹木雜草順著磚縫鉆出來。有些如胳膊粗的樹依墻生長,有些樹的樹干已被砍掉,只留樹根。考古人員解釋,植物也是長城受損的一個因素。因此要對每棵樹都進行問診,“影響城墻結構安全、阻礙排水順暢的會被移除,不影響結構安全的被酌情保留。”
作為此次考古規模最大的一座敵臺,“將軍守關”的新發現格外重要。尚珩透露,發現了敵臺周圍磚砌的散水結構,“不僅磚砌得非常規整,體量也比較大,在北京地區是首次發現。”考古人員還在三座敵臺上發現了火炕和灶址。
這段長城的成長經歷也梳理出來了。通過一塊出土石碑,考古人員明確了:145號敵臺修建于萬歷十二年,144號至143號敵臺間的長城墻體修建于萬歷二十五年。即單體建筑的修建時間早于長城墻體,一定程度上復原了不同時期長城防御體系的樣貌和發展變化。
還有一批長城文物重現天日。尚珩介紹,一共三類,一類是建筑構件,出土的筒瓦、板瓦、瓦當等雖然有些已經殘損,但仍能看清上面描繪的虎頭、花卉等精巧紋飾;一類是武器,比如箭頭等;還有一類是生活用品,包括盤、碗、剪刀、鏟子等。
“這些文物沒有閃亮的色彩,但是透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戍邊將士最真實的生活。”尚珩說。
關鍵詞: 箭扣長城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