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照片中感知發展成果、在沙盤模型里讀懂城市規劃……國慶假期,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南側的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成了備受市民歡迎的熱門打卡地。
在二層展廳,“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成果展(2021年版)”亮出了過去五年首都轉型發展的“成績單”,也展示了下一階段規劃的“任務表”,一大批首次向社會公開的相關文字內容、指標數據、圖紙照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相關資料圖)
“之前只知道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看了展覽才發現,原來北京還是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第一篇章圖文并茂的介紹,讓81歲的顧仁儉對“四個中心”有了全新的理解。
“北京這些年的變化,得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五十多年前,顧仁儉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從事氣象研究工作,從此便在這座城市扎了根,“這次專程帶外孫來看展覽,他在學校很難有機會系統全面地了解北京的發展規劃,展館里的資料都比較新,對年輕人來說是很寶貴的學習素材。”
在一張2015年—2020年各區常住人口變化情況圖前,顧仁儉的女兒第一次從直觀的數字中了解到,東城、西城、海淀、朝陽等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都明顯下降,而通州、大興、房山、昌平、順義等區的常住人口大幅上升。
“過去都是扎堆在中心城區,現在北京市域范圍內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確實布局更合理。”顧女士感慨,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有著深遠的意義,“降低核心區人口、建筑、旅游密度很有必要,這些年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十分顯著。”
展覽中,一張由紅、橙、黃、綠等色塊拼成的圖片格外醒目。事實上,這是2013年—2021年北京PM2.5日歷圖,深紅色代表嚴重污染,橙色代表中度污染,綠色和黃色分別代表優、良天氣。
“我有個朋友一直密切關注空氣質量變化,每天在CBD那邊的窗口拍一張照片,前些年都是灰蒙蒙的,現在藍天明顯變多。”孫女士笑著說,“之前霧霾特別嚴重的時候,家里買了空氣凈化器,一看預報顯示‘爆表’就趕緊打開,這兩年都用不上了,基本找不到‘用武之地’。”
參觀過程中,孫女士一眼認出亮馬河治理前后對比圖。“我們單位在京城大廈,剛好挨著亮馬河,原來那邊沒什么景觀可言,后來有了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生態環境好多了,晚上格外漂亮,旁邊還有各國風情的咖啡廳和小酒館,既有國際范,又有煙火氣,好多人慕名而來,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
“快看,這里是中國尊,這一帶的高樓可真多。”在三層,巨大的北京城市規劃沙盤是北京市規劃展覽館的一大亮點,立體模型與高清航拍圖的搭配,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感知城市。“鳥巢、水立方、冰絲帶都能在這里找到,這比看地圖直觀多了。”10歲的童童興致勃勃地仔細辨認著一個個“地標”,跟爸爸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除了沙盤以外,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里還有北京灣地貌銅雕、城市中軸線模型、故宮全貌木制模型等多個看點。
“北京的博物館資源太豐富了,趁著假期可以多帶孩子長見識。”未來幾天,程先生還打算帶女兒繼續他們的博物館之旅,“用這種方式了解北京,讀懂中國,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