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年三十兒夜,京城寒意濃。西城區廣安門外南街乙47號院內的白菜灣鍋爐房里正熱氣騰騰,這里的鍋爐設備一刻不停地運轉著,還有隨時待命的維修師傅和24小時值守的司爐工,一同保障著居民能暖暖和和地過新年。
“趙大姐,過年好啊!”1月21日上午8時,首華物業供暖一處信德園項目部的維修師傅王宏飛走進鍋爐房內,脫下厚厚的棉衣,跟司爐工趙守桃打了聲招呼,開始了第一次巡檢工作。“供水溫度47度,回水溫度40度,蓄熱自動儲能1段從晚上22時到上午9時……”王宏飛邊用手點著鍋爐上的智能操作顯示屏,邊小聲嘟噥著。“為了三十兒晚上大家在家都能暖和兒的,我們提前一天把晚上燒爐子的時間延長到了上午9點。這樣每戶居民家里二十一二度不成問題。”王宏飛說。
接著,他又走進泵房內,聽聽循環泵的聲音,看看壓力表上的數值,瞅瞅軟水器上的酸堿度。“沒問題,正常著呢!”這樣的巡檢,王宏飛每天要進行3次。41歲的王宏飛是河北保定人,為了讓一些已經3年沒離京的同事能回家過年,王宏飛今年主動選擇留了下來,他說:“我不僅得保障供暖,還負責這周圍10萬平方米地區的物業維修工作,得24小時待命,這大過年的,不能誰家遇到問題了找不到人。”雖然王宏飛也已經4年沒回家過年了,但因為媳婦兒同在北京工作,他們就提前把兩個孩子從老家接了過來,一家人在北京過年,“既不耽誤工作,也見到孩子了,挺好的。”
跟王宏飛打配合的司爐工趙守桃今年59歲,是張北人,在老家她被大家稱為“候鳥族”,每年供暖季,趙守桃和老伴兒就拎著大包小包從張家口趕到北京,成為一名司爐工。她需要24小時看守鍋爐房,每隔2小時就得查看一次氣壓表、電表、溫度表等表件上的供熱參數并做好記錄,有問題及時發現上報。“夜里也得記錄,一次都不能落,我這手機夜里每2小時就響一次鬧鐘。”趙守桃說。
今年是趙守桃在這個鍋爐房里度過的第四個春節,她老伴兒則守在另一個鍋爐房里,雖然兩個鍋爐房相距不到1公里,但除夕晚上,兩人也見不上面。“鍋爐房里離不了人,咱干的就是這份工作,等供暖季結束了,我們再一起回家。”趙守桃跟老伴兒約好了,晚上空下來時一起在微信群里跟孩子們視頻。
信德園項目部項目經理張雷介紹,項目部管理的14個鍋爐房,供暖面積達32萬平方米。春節期間,14名司爐工以及10位維修師傅24小時在崗,保障轄區居民溫暖過年。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