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年建都史,北京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文化品格——
“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
(資料圖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縱觀歷史上北京文化的培育與發展過程,以其敏銳而汲眾方精華,存異求同,并最終形成了擁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特質與文化品格,其中心地位主要表現為:教育和人才中心、學術活動中心、文學藝術中心、地域文化交流中心、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作為元明清的首都,是全國各地舉人的會試之地,既是人才選拔中心,也是高素質人才聚集中心。元朝科舉取士,會試及殿試兩項均在大都舉行,這里成為全國范圍內最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與選拔地點。明代北京的國子監是在元代國子監的基礎上擴建的,是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教育機構,學生總數達上萬人。清代乾隆年間,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有6000多人,保障了對于人才的選拔和培育。北京也是眾多著名的科學技術大師云集之地,元代有郭守敬、王詢等,明代有徐光啟,清代則有樣式雷家族等。
元代建有奎章閣,曾召開過多次全國性的文學藝術大會。著名理學家趙復以太極書院為陣地,從事講學、著述,加速了理學在北京的傳播。明代在北京重錄《永樂大典》,在皇城設有皇家檔案館——皇史宬;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廣泛傳播也促進了明代學術的繁榮。清代北京的傳統學術更加興盛,從《明史》纂修到《清一統志》,從《古今圖書集成》到《四庫全書》,從歷朝實錄到大清會典、各種方略,推動了清代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金末元初,北曲雜劇形成,燕京也是這一新興藝術較早的流傳地。元大都是元曲中心,關漢卿、馬致遠都曾在此居住過,由此推動元雜劇的勃興和繁榮,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另一典型則是清代京劇。由于清廷最高統治者喜愛戲曲,凡皇帝、太后祝壽、皇室喜慶,都要舉行慶典演出。乾隆年間民間戲班入都參加“萬壽盛典”。這些不同地域的戲曲文化匯聚北京,不僅繁榮了清代北京的曲藝文化,而且由于互相交融,形成了新的戲劇形式——京劇,一經形成后便風靡京城乃至全國。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明顯,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被譽為“天下總匯”,無論長城內外、珠江黑水,舉凡“天生地產,鬼寶神愛,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北京的皇宮宇殿、寺廟壇觀、皇家園林,都吸收借鑒了全國各地的營造精粹。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京劇也是吸取了昆曲、徽劇、梆子、漢劇和秦腔等各種劇種的精華,再結合北京的方言和風俗演變而成。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區相通的特殊地帶,歷史上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狩獵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樞紐地區。自遼金元以至明清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族人,大量遷入北京,逐漸與漢族融合。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本地文化相互交融,構筑出北京獨樹一幟的文化格局。
北京還是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匯點。元代對外文化政策相當開放,成吉思汗時代打通的歐亞大陸橋,經窩闊臺可汗苦心經營,到元朝以元大都為中心的站赤(驛站)制度空前發展,可謂四通八達。絡繹不絕的使團、商隊,從歐洲、非洲、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日本、朝鮮等地來到大都。明代后期,大量西方傳教士來華,長期居住在北京,成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媒介。明代北京設有四驛館,專門培養蒙、藏、緬甸、梵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以備對外交流時從事翻譯工作。清定鼎北京后,北京更是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交流的中心,并最終推動了近現代新學的興起。
在中國歷史上,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往往有著密切的關聯,甚至往往有著高度的重合。這種重合,一方面保證了國家政令的暢通和統一;另一方面,文化中心對政治秩序的建設在文化思想和文化人才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