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架設接觸網,一次充氫便可跑上百公里……昨天上午,在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內,國內首列自主研發的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正式下線。未來這款列車可用于機場、城郊通勤、景區旅游等場景,并可實現不同制式軌道交通跨線運營。
可在地鐵及市郊鐵路等多種環境運行
昨天上午,由河北京車制造的新一代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正式亮相。淺藍色與銀色相間的車身,讓新一代輕軌列車充滿現代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注意到,相比傳統的輕軌列車,這款列車的頭頂沒有了受電弓,但列車的鉸接處多了兩個類似汽車油箱口的氫氣注入口。京投裝備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張洪介紹,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作為新一代輕軌列車,采用無網供電技術,以“氫燃料電池+動力電池”為動力源,列車搭載氫燃料電池系統,燃料從零到充滿只需要15分鐘,續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相比一般的地鐵列車,輕軌列車的車廂寬度更窄。列車采用了橫向座椅,每一排可以乘坐三名乘客。張洪介紹,這款輕軌列車載客量可達到236人,運力介于有軌電車和地鐵之間,屬于中運量制式,既可以在既有鐵路非電氣化的區段運行,也可以避免新建線路上架設接觸網,減少對城市景觀的破壞。
氫燃料輕軌列車同傳統輕軌車相比,具有多項顯著優勢,可以廣泛應用到機場、城郊通勤、景區旅游等場景。京投裝備所屬河北京車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錢兆勇介紹,這款列車最大的優勢是不需要接觸網或三軌進行供電,可以靈活運用在地鐵和市郊鐵路等多種環境中,在“四網融合”中實現多種制式軌道交通跨線運營,滿足通勤和旅游等多種需求。“比如規劃中的市郊鐵路中,有些是非電氣化線路,不具備接觸網供電的條件,而使用這種輕軌車輛,就可以在不大規模改造的情況下開通,大大降低了建設周期和建設成本。”
新列車環保節能更舒適
和近年來新開通的一些地鐵線路一樣,這款輕軌列車的司機室采用了全開放的設計,運行期間可以實現全自動駕駛。駕駛室前方還安裝了“魔窗”,透明的玻璃可以瞬間變成大屏幕,為乘客提供線路實用信息。遇到高峰期,列車還可以靈活編組,隨時增減列車連掛數量來應對潮汐客流。
新的輕軌列車身上,運用了許多新的裝備技術。張洪介紹,列車采用新型鉸接轉向架,可實現半徑40米小曲線通過能力;列車采用彈性車輪,大幅度降低輪軌噪聲,為乘客提供更加舒適、安靜的乘坐體驗。列車還可以實現動能回收,利用制動過程產生的能量為動力鋰電池充電;同時列車采用余熱利用技術,冬季可將氫燃料電池產生的熱能通過空調供暖,整車節能效果明顯。整臺列車可實現零碳排放、零污染,運行一年可減少約40噸碳排放。
帶動環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
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是京投裝備“北京研發、河北制造”的又一示范項目,其成功下線標志著京投裝備研發的氫能源技術成果在軌道車輛應用上真正落地,為北京綠色軌道交通建設提供了創新示范,為助力京冀兩地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錢兆勇介紹,借助北京的技術創新優勢,河北京車已經搭建了現代化智能化的軌道交通車輛的研制平臺。“北京研發、河北制造”模式中,研發中心設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既強化了兩地人才的交流和技術融合創新,同時帶動環京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
此次生產的國內首臺新能源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運用了北京成熟的地鐵列車設計經驗,多單元靈活編組、新型鉸接轉向架、氫能余熱回收等一系列最新的軌道裝備的前沿技術,均成功應用到列車的生產環節。保定作為氫能示范城市,發揮保定在制氫、儲氫及氫燃料核心裝備應用的優勢,彰顯了京冀兩地在軌道裝備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
目前河北京車員工超過1000人,從2019年試生產以來,生產列車數量接近600輛,北京研發、河北制造的列車已奔跑在鐵軌上。目前,實現全自動駕駛的北京地鐵11號線智能列車,已經穩定運行超過一周年;紹興地鐵1號線車輛自從去年開通以來也廣受好評,還將在今年舉辦的杭州亞運會期間一展風采。具備智能乘客服務、靈活編組、全自動運行的北京地鐵3號線車輛已經陸續下線,線路開通后也將與乘客見面。此外,北京地鐵12號線、3號線、6號線、15號線和大興機場線的部分列車正陸續從河北京車的生產線開出,將投入到北京地鐵運營當中。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