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大足石窟_四川藏在小村里的石窟 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大足石窟_四川藏在小村里的石窟 的相關內容。
大足石窟(藏在四川小村莊里的石窟)
對于四川安岳,或許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是,這樣一個小縣城,曾經是富民之地,佛教之地,也是今天中國石窟的故鄉。據當地人說,在安岳的32個鄉鎮中散布著石窟。用明星羅云布來形容也不為過。
(資料圖片)
上圖為安岳明山寺雕像。
晚唐安史之亂后,中原佛教石窟的發掘因動亂而停滯,后南遷蜀地。僧人來此弘揚佛法,信徒在此祈求平安。停止的北方石窟在蜀達到了另一個高度,位于成渝古道要沖安岳,也成為當時重要的佛教圣地。
上圖為安岳覺遠洞雕像。
與列入全國文保單位的毗盧洞、臥佛寺、千佛齋、覺遠洞、華嚴洞等著名景點相比,那些列入省級保護單位的石窟顯得冷清多了。比如馬切停下來參觀臥佛殿后,他在路邊看到的靈游殿就是其中之一。
有緣摩崖石窟位于安岳岳陽鎮川興村羅漢寺。整個石窟面積不大,現存17個石窟,都是建在懸崖上。許多石窟似乎沒有保護,雜草叢生。然而,就是這座隱藏在深山中的靈游園雕像,其實是五代以來一直保存下來的雕像。
可以說,中國的石窟藝術起源于南北朝,到了唐朝國力鼎盛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唐到宋的過渡時期,全國動蕩,北方逐漸停止開鑿石窟。
所以短暫的五代時期保存下來的摩崖造像非常罕見,但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旅途中遇到了這些罕見的五代造像,真的讓我有點欣喜若狂。
從正上方的摩崖石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成二年”的字樣,記載了五代及后唐時期開鑿石窟的歷史。
靈園雖然規模不大,但主題非常豐富,包括地藏、觀音菩薩、五百羅漢,佛道龕是安岳地方特色的石窟風格。
還能隱約看到五代時期的飛天。其造型雖不如唐代精美,但也算是風格鮮明。
可以重點欣賞最左邊的水月觀音像,創作于五代。宋代在巴蜀地區非常流行,在大足石刻中可以看到很多水月觀音的塑像。下圖為大足北山石雕宋代水月觀音像。比五代的精致嗎?
下圖我看到的是另一個五代的雕像。可惜右邊的兩個佛頭已經不存在了。據說佛頭在2009年被盜,至今下落不明。看著就讓人有點心酸。
大龕旁邊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龕,就是五百羅漢洞。五代工匠在懸崖的三面石壁上用500羅漢創造了一個宏偉的場景。后來這個題材也影響了大足石刻,比如北山石刻的168窟。
除了大型石窟,在靈游園的石窟中還可以看到許多小型石窟。所謂有錢人開大石窟,沒錢人開小龕。所以這些小龕的造像無論是尺寸還是精細程度都不如大石窟。
在這些小龕的旁邊,往往記錄著發掘年代、捐錢開龕的捐贈者等信息。
可以說,在很多游客眼里,這樣小規模的石窟并沒有太多可看的。然而,與安岳其他200多個石窟一樣,隱藏在群山之中的靈游園見證了安岳的富民之地和佛教,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雕之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