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草藥名稱_常見100種中藥 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草藥名稱_常見100種中藥 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草藥名稱(100種常用中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選擇中醫來治療小病,調理身體。但中醫遵循“虛可補,實可瀉”的原則,而對癥用藥可以使中藥發揮扶正祛邪兩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錯了藥,往往適得其反。
(資料圖片)
你真的清楚一些常用中藥的功效嗎?大家起來認識一下吧!
之一,消化醫學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通過消食中藥促進運化、健脾養胃。
1.燒山楂:鮮山楂炒糊。具有消食健胃、行氣化瘀、去濁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郁、胃脘脹滿、腹瀉腹痛等癥。取適量直接服用。
2.雞內金:由雞胃內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對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升降異常引起的惡心嘔吐有顯著療效。建議將雞內金磨成粉,用濃湯煎服。
3.麥芽:能消食化滯,對米飯、面條、土豆、芋頭等積食者有好處。適用于消化不良、腹脹、上吐下瀉、食欲不振等癥狀。
4.神曲:是用面粉和辣蓼、黃花蒿、杏仁等草藥混合發酵而成。能健脾開胃,行氣消食,主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脾陰虛胃火旺
孕婦要慎重服用。
第二,理氣藥物
理氣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理氣,用于治療氣滯或氣逆證,適用于脾胃氣滯、肝氣郁結、肺氣郁結等。
1.檳榔:居南藥四絕之首,已有1800年的藥用歷史。《海藥藥典》、《名醫別錄》、《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古代醫學文獻書中均有記載。
檳榔含有多種物質,如脂肪、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檳榔有獨特的抗瘰疬作用,也有“洗瘰疬丸”的別名。因為癤子的癥狀一般與飲食不規律、氣滯有關,但檳榔能降氣、消食、化痰,所以其藥性受到廣泛關注。
如今,檳榔被列為中國138種常用藥材之一。2015年版《中國藥典》之一部也收錄了60種含有檳榔藥材或飲片的處方制劑。
檳榔經加工后可制成炒檳榔、焦檳榔和藥用大腹皮。其中,檳榔的果皮具有理氣的功效,是將檳榔的未成熟果實煮熟,晾干,縱向切成兩片,剝去果皮制成的。辛,性溫,歸脾、胃、大腸、小腸。具有行氣、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于胃腸氣滯所致的胃痛、脹氣、噯氣、口臭、便秘。建議水煎直接服用。
炒檳榔是將檳榔炒成淡黃色,有大理石似的花紋,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氣滯、腹脹疼痛;還可用于治療腸道寄生蟲如絳蟲和蛔蟲,具有明顯的驅蟲效果。
焦檳榔是炒至焦黃色的加工品,能促進胃的運動,加速消化和排氣,增強腸道的收縮力。可用于緩解人體內過多的食物堆積,增加排泄次數,從而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2.陳皮:理氣健脾,祛濕化痰,可治脾胃氣滯證、濕痰、寒痰、咳嗽,直接適量煎服。
3.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適用于肝氣郁結所致的脅痛;寒凝氣滯,肝氣犯胃所致的腹脹疼痛。
4.枳實:能破氣消腫、化痰消食,適用于胃腸郁結、胸痹、胸結、產后腹痛等癥。
第三,解表藥
解表藥是以散表、解表為主要功能的中藥,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外感邪氣侵入人體引起的惡寒、發熱、全身酸痛、鼻塞、打噴嚏等癥狀,均適用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辛溫,能散寒。主要用于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等風寒感冒癥狀。由外感風寒引起,在解熱、鎮痛、抗炎和鎮靜作用方面有獨特優勢。常見的中藥如下:
1.麻黃:性溫氣瘦。陶弘景稱之為“傷寒之一刊藥”,有發汗祛邪之效。本品與桂枝、杏仁、甘草水煎制的麻黃湯同用,用于外感風寒發熱、頭痛疼痛、氣喘無汗。
2.桂枝:《名醫別錄》表明其能“發汗解表,溫經通絡,助陽化氣”。除了上面提到的麻黃湯,桂枝經方中還有《金匱要略》中的桂枝芍藥牧之湯,配伍芍藥、甘草、麻黃、生姜、白術、牧之、防風、附子。能祛風除濕,通陽散寒,助于清熱。
3.羌活:氣味濃烈,可祛風除濕,用于外感風寒濕、風寒感冒頭痛、風濕關節痛、肩背痛。由于含有揮發油,它不僅可用于治療風寒和風濕病,還可用于治療腦血栓、中風和心臟病。
4.荊芥:藥食同源,有解表、祛風、透疹、消瘡的功效。用于風寒感冒,四肢關節疼痛,風疹瘙癢。可直接服用5 ~ 10g,煎服。
新梁杰標耀
辛涼解表藥性味辛涼,能散風熱,發汗溫和。適用于外感風熱、咽喉腫痛、舌苔薄黃,在抗菌、解熱活性方面優勢明顯。
1.薄荷:疏散風熱的重要藥物,主要用于風熱、出汗、頭痛、目赤等癥狀。還具有清咽利喉、促進麻疹滲透的作用。
2.桑葉:擅長疏風瀉肺、清肝明目。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目赤腫痛等。常與菊花、決明子、麥冬同用。
3.菊花:能疏風清熱,明目,清熱解毒,清肝瀉火。治外感風熱,常與桑葉同用,或與黃芩、山治同用,治實熱煩躁。對癤腫疼痛有很好的療效,可內服也可外用。
4.柴胡:解表,解熱,疏肝解郁。適用于感冒、發熱、肝氣郁結、脅痛、月經不調等癥。
第四,補氣
年老、重病、慢性病、天生虛弱、疲勞和受傷都會導致氣虛,可以用補氣的中藥來滋補身體。
1.人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揮發油、人參多糖等物質,能益氣健脾、生津潤肺。適用于汗出、腹瀉、大量失血或大病、久病引起的乏力、氣短、乏力、肺燥、咳嗽等癥狀。
2.黨參:補脾肺氣,補血生津,適用于脾虛引起的體虛倦怠,少食便溏;氣血兩虛,如氣虛引起的面色蒼白或萎黃、乏力、頭暈、心悸等。
3.西洋參: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氣血陰虛、虛熱倦怠。適用于熱盛所致的短喘、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
4.太子參:性寒,能益氣健脾,生津潤肺。適用于氣陰兩虛,倦怠自汗,飲食減少,口干津液不足,不宜溫熱者。
參考資料:
1.陳峰、劉濤、李建軍、陳京新。檳榔的藥用價值[J]。中國熱帶醫學,2014:119-121.2。、喬、周家駒。瀉下解表藥的現代藥理學解釋[J].中國藥學雜志,2007:26-30。
3.中醫消食三寶:雞內金、神曲和焦山楂。生命時報。2018年10月26日
收集60條評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