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5歲開飛機_12歲清華最小新生女 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5歲開飛機_12歲清華最小新生女 的相關內容。
(資料圖)
5歲飛行員(12歲清華最小女生)原兵史2021-06-02 17:27
2020年,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的答題節目中,一位選手的簡歷震驚了現場所有人。
在這份簡歷中,這位12歲的球員展示了他令人瞠目結舌的簡歷。
包括
三歲時在雪地里裸奔
四年一屆的帆船比賽
5歲開始飛行
他8歲時被南京大學錄取。
其豐富的經歷讓人感覺不真實。
那么這份簡歷是真是假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備受爭議的神童:何以德。
2008年2月,何以德出生在中國南京,父母給他取名多多。但在 *** 上,他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裸奔者”。
2012年除夕,紐約下了一場大暴雪。街上行人很少,只有幾個清潔工在工作。他們穿著厚厚的棉大衣和帽子,裹得緊緊的。
大雪紛飛的天空中,出現了一大一小兩個人影。這是4歲的何一德和父親何烈勝在街上慢跑。30分鐘后,在父親的鼓勵下,何一德脫下 *** ,只穿了一條 *** 和一雙運動鞋,沖進了白雪皚皚的大街。此時,紐約的室外溫度是零下13度。
何以德在雪地里裸奔的視頻被家人錄了下來,并上傳到網上,隨即引起廣泛討論。很多人指責何烈勝太殘忍,這樣對待一個3歲的孩子,但何烈勝并不以為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賀一德出生的時候,賀烈生已經四十歲了,人到中年有了兒子,他很幸福。但這種喜悅剛升起,就被醫生的一句話澆滅了。醫生告訴他,何一德是個七個月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斤8兩,有四種并發癥。他是典型的虛弱和病態,可能是一個患有腦癱的孩子。
聽到這話的何烈勝很不甘心。他覺得醫生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為了讓兒子健康成長,有著十幾年教育經驗的何烈勝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按他自己的話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碰碰運氣。
從醫院的保溫箱里拿出來后的第十天,何一德被生病的父親扔進水里學習游泳。這是何烈勝為兒子準備的之一個專項培訓課程。然而,對于還是襁褓中的何一德來說,更殘酷的訓練還在后面。
賀一德六個月大的時候,父親每天給他安排八個小時的訓練課程。按照何勝烈的想法,要從身體商、智商、道德商、情商、勇氣商等十商訓練中,培養何以德的理解、自理、自控、記憶、反應、身體能力、毅力等能力。
學會走路后,何一德每天都要去進行3公里的快速慢跑訓練,還有爬繩和蕩橋訓練。三車訓練是滑輪、滑板車、自行車,滑冰、武術、跆拳道、街舞訓練穿插其中。
每天,何一德6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除了吃飯和一點游戲時間,一整天的課都排得滿滿的。
兩歲的時候,何一德經常跟著父親去爬紫金山,主峰海拔接近500米。這種高強度的跋涉,讓一些缺乏運動的成年人吃不消,但何一德堅持了下來。累了就休息一下,爬到山頂不抱。
另外,何一德每天堅持游泳一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泳池的水溫也在逐漸降低。賀勝烈也讓兒子從小就用冷水洗臉洗澡,即使是在隆冬。
除了這些體育鍛煉外,還有文化課和象棋等智力啟蒙課程。在上下班的路上,何一德還被安排了“講故事”訓練,在旅游和廣場活動中,她練習與人交流,此外還有禮貌訓練和感恩訓練。
甚至還有“商場學習”,培養商場意識和各種商業知識。
那么對于年輕的何一德來說,他能吃得下這樣高強度的訓練嗎?
他媽媽是什么態度?
不出所料,何烈勝的一系列計劃遭到了家族內部的強烈 *** 。畢竟沒有一個母親愿意看著自己的孩子受這種罪。更何況是觀念比較傳統的爺爺奶奶,所以何烈勝的計劃一實施就遭到了妻子和父母的一致反對。
但是固執的何烈勝下定決心去做,并堅持執行這個計劃。后來家里人勸不動,他就讓步了,讓他折騰。畢竟他是孩子的父親,所以他不會傷害孩子。
至于何一德自己,畢竟是個孩子,對這種訓練還是有些抵觸的。但是,在父親鼓勵的要求下,他堅持了下來。而且這些訓練方法雖然激進,但不得不說,何一德的特殊體質,結合何烈勝的訓練,效果非常明顯。
3歲時,何一德隨家人前往美國,進入美國紐約法拉盛彩虹幼兒園。由于表現突出,他在一周內從小班升到中班,兩周后又升到大班。
4歲時,何以德已經認識了3000多個漢字。根據臺灣省的測試結果,何以德的智商潛力高達218,體質非常好。作為一名旁聽者,他就讀于南京御水灣小學。根據老師的反饋,4歲的何一德在注意力和理解力方面都能跟得上課堂學習。
紐約裸奔雪后,2012年8月,何一德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青島,參加國際OP級帆船比賽(OP級帆船是專為青少年設計的小型帆船)。他也是比賽開始以來最年輕的選手。同年9月底,何一德在父親和姐姐的陪同下,爬了15個小時的日本富士山。
2013年,何一德又去學開飛機了。同年8月,5歲的何一德駕駛蜜蜂3號完成了北京野生動物園上空的飛行,飛行時間為35分鐘。
飛行結束后,教練對何一德贊不絕口,說“這個孩子出乎我們的意料”。
同年9月,學校開學后,何一德成為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四年級的旁聽生。
2014年,6歲的何一德和父親在生命禁區羅布泊徒步100多公里,他成為最年輕的穿越羅布泊的“探險家”。
2017年,年僅9歲的何一德拿到了小學畢業證,比同齡人快了3年。
之后選擇自學初高中課程,報考了南京大學主辦的自考學院。
經過兩年半的準備,2019年,何一德全力以赴,通過了南京大學自考學院的全部18門課程。經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審核,成為自考史上最年輕的大專畢業生。
而何益德并沒有停下來。此時,他正在準備讀碩士和博士。
與當年廣受贊譽的神童不同,何以德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很多人明確反對何烈勝的教育方式,也有人質疑何烈勝的動機,認為他在炒作,也有人認為何以德的成績算不了什么。雖然它似乎涵蓋了廣泛的領域,但他們并沒有深入研究它。
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想起一個也被稱為神童,卻有著完全不同見解的天才。他就是孫,13歲考入北京,考入航空航天大學。
他年紀輕輕就成名了,也在很小的時候就完成了大學學業。然而,與何一德童年在父親的嚴格培養和規劃下的學習相比,孫的成長軌跡卻完全不同。
孫田瑞從小就顯示出杰出的才能。4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閱讀四大經典小說的兒童版了。
孫愛讀書,母親怕影響視力,不讓他讀書太久,但他拿到書也不會放棄。何一德小時候也讀過很多書,但那是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
在這一點上,兩者是截然相反的。
孫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家里的樂器。他不僅和他們玩,還“把他們拆開”。當他得到一個東西時,他必須把它拆開,然后重新組裝。
如果一般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熊海子都要拉過來大罵,但孫的家長,不但不制止,反而讓孩子拆,有時甚至還陪著拆。
進入高中后,孫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他每天只花半個小時做作業,其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看課外書,下棋,打乒乓球。他的父母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
在孫的整個學習生涯中,他從未參加過任何輔導班,他的父母根據他的興趣指導他,從不強迫他學習任何東西。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孫三年讀完了小學,一年讀完了初中。2009年,13歲的他參加高考,考了654分。就連北大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但孫經過深思熟慮,還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學,飛機動力工程專業。
從孫的成長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父母在教育上給予了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他的出現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息。
天才不是刻意培養的。
而我們再來看何以德。他的身體是一條與孫完全背道而馳的成長路線。從小就按照父親的要求訓練。他的日常生活已經被無數的課程填滿,失去了很多童年的快樂和自由,這也造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
這兩種教育方法孰優孰劣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公眾更愿意接受孫的教育。因為它更溫和,更貼近人們的認知,其實客觀來說,我們應該對一切事物和觀點持辯證的態度。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完全正確的,只有是否適合。
孫的教育方法符合他的突出才能,放大了他的優勢。但并不適用于每個孩子,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孩子。
同樣,何以德的教育并不適合所有人,甚至不適合大多數人。但至少,在何一德的案例中,是成功的。
它把一個被醫生診斷為腦癱的體弱早產兒從不幸的邊緣拉了回來,成為同齡人中健康、強壯、聰明的孩子。
僅此一點,不應該全盤否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魯迅先生的“取之”學說在教育上依然適用。
另外,對于何一德來說,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個幾乎被命運拋棄的男孩,他用十年的堅持和努力,重新點燃了自己的人生。這個故事比那些爭論更令人難忘。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