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也沒想到,幾天前發(fā)布的一則視頻預(yù)告,竟偶然成全了一場溫暖的重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遲家四姐妹,重逢的對象是西城區(qū)天橋街道小喇叭胡同10號院——她們曾經(jīng)住了近70年的家。玉成此事的,除去記者的無心插柳,還有老院的脫胎換骨。
小喇叭胡同10號是座150多歲的三合院。歲月消磨,一度成為危房,如今煥然重生,變身小微藝術(shù)館。
老院新生,正是北京日報“胡同里的北京”融媒體工作室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踩點、走位、發(fā)視頻預(yù)告、與“粉絲”互動……記者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條留言:“1949至2018,承載了老老少少三代人幾十年的喜怒哀樂……”留言人叫阿霞,她的母親遲淑珍娘家一家子就是院子的老房主。
能否邀她們故地重游?記者聯(lián)系新老房主,大伙兒都喜出望外、欣然相約。一碰面,大姐遲淑珍就拉住記者:“姑娘,感謝你,我們早就想回來看看了!”
“還是家的感覺!”看一眼,四姐妹就同聲感慨。這個家要從1949年說起,那年做小生意的遲老爺子,用不多的錢購置了這處小院。近70年間,小院留下了遲家人太多溫暖的回憶。
北屋廊下,73歲的二姐遲淑榮弓著腰,輕撫門板上“龍鳳呈祥”的紋樣,“以前我們愛在北屋門口照相,相片中都少不了這兩塊老門板的影兒。”記憶猶新的還有父親嚴厲的模樣,“小方桌上吃飯,誰吧唧嘴,他不言語,只把筷子一摔,‘啪’地一下,立馬兒安靜了。”
家的味道還在。欣慰之余,細心的遲淑珍發(fā)現(xiàn)了更多驚喜:塌陷的房頂換上了全新的檁條,腐朽的柱子通過墩接獲得新生……“好像一個人換了件新衣裳?!?/p>
讓小院重獲新生的正是馬海方、王幸興夫婦。
伴隨老城整體保護,2018年,西城區(qū)啟動天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房屋騰退,居民自愿報名?!爱敃r小院已經(jīng)很破敗了,我們也考慮過大伙兒出錢維修,一來投資太大,二來六家人根本住不下。”三姐遲淑敏說,“政府說會再利用,我們希望有能力的人來幫它延續(xù)生命?!?/p>
2019年,天橋盛世集團啟動“天橋·藝巢”計劃,利用騰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藝術(shù)家工作室,人物畫家馬海方入駐其中,修舊如舊。
馬海方雖已失聰,但他連讀唇語帶看字條,與四姐妹的交流竟非常流暢?!拔医o幾位姐姐畫張像吧?!彼蕰炄境鏊慕忝玫拿纨嫞瑐€個笑靨如花,主題就是“歡迎回家”。
臨近12點,一碗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手搟牛肉面上了桌,“以前母親過生日,就在正房當間兒吃面條,今天回家又吃上面條了!”這一刻,同一座院、同一間房、同一款味蕾記憶,將原本陌生的兩家人親密地連接起來,不是一家、親如一家。
愛北京、愛胡同,同樣的愛讓遲家姐妹與馬海方夫婦相聚一堂。相信這樣的故事在北京新舊交融的老城中還有很多。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您有同樣的需求,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帶您回家看看。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