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天津濱海新區也有個“中關村”。“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卡雷爾機器人占盡兩地優勢,降本增效。
每天與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班騰空而起的,還有京冀兩地企業對臨空經濟的期待。僅北京片區就注冊企業4392家,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跨省級的大興機場綜合保稅區,享有兩省市自貿區政策,成為服務和帶動京冀及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向東看,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70余個,今年2月一次推介會就簽約了22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的項目,重點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及現代服務業。
“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已超2100億元。”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三地正在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發揮北京創新資源優勢,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中關村企業已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4年的83.1億元增至2022年的356.9億元。
與此同時,區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京津冀三地簽訂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及商事制度、政務服務等5個重點領域子協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179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同事同標”、231個事項實現京津冀線上通辦。
攜手創新的故事共同孕育了京津冀新業態、新模式、新活力: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是2013年的1.8倍;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
協同是針,創新是線,一個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京津冀加速成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