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唐三藏取什么經_玄奘大師取來的真經 是什么意思,其實他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唐三藏取什么經_玄奘大師取來的真經 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相關資料圖)
唐三藏拿的是什么經(玄奘法師拿的真經)
西方電影里隨處可見基督教文化的影子,都詮釋得很好。然而,中國的電影很少看到佛教文化與電影更好的結合。就像西游記和《大唐玄奘》反復說的,玄奘要“求真”。然而,電視劇和電影都沒有搞清楚的是,這個“真經”是什么?
1.佛教的“經”是什么?
佛教中有很多“經”,但佛教經典中的“經”不止這些。
通常情況下,佛教經典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經、法、論。
經文一般指釋迦牟尼佛或某大菩薩所講的內容,經佛認可。比如金剛經,楞嚴經,心經都是經。
法,記錄佛陀所立的戒,以及立戒的理由;
理論是歷代高僧對佛經的解釋,或者是對一種佛教觀點的系統的哲學闡述。比如常見的大乘信仰論、中道論、菩提道濟之一廣論等。
經、法、論統稱為“三藏”。三藏經典非常浩瀚。在佛教里,如果一個和尚掌握了經書、法度、理論,那就很厲害了,就叫他“三藏大師”。玄奘法師是對三藏了如指掌的“三藏法師”。
那么玄奘法師所說的“真經”其實是泛指,強調佛教的梵文經典,包括經、法、論。
二、佛教的分類標準
佛教的分類標準有很多。比如按傳播途徑,可分為南傳、漢傳、藏傳;按修行特點可分為禪宗、凈土宗、密宗。
但以上分類容易給人誤解,會使佛教徒產生分化和對立。比如有的朋友會問“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屬于佛教嗎?”。
還有一種分類方法,可以避免誤解,更清晰——那就是按照佛教思想分類。
佛教思想是出了名的細致。它有自己系統完整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
根據佛教思想的角度,佛教可以分為四類。有兩個小乘,每件事都有一個部和經濟部的思想;大乘有兩種,中念和唯一念。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屬于平庸或者只有知識的思想。漢藏的區別主要在修行的方式上;禪和凈土的區別主要在修行的方式上。我們都是大乘佛教徒,跳不出中庸求知的思想。
3.什么是真經?
現在可以說說玄奘法師拿的“真經”,是什么樣的寶物了。
電影《唐瑄藏》中,黃曉明飾演的玄奘法師遇到那爛陀寺方丈戒賢法師,問他:“你在這里做什么?”
黃曉明回答“我是來向你學習”瑜伽老師的理論。"
這位修行者的地論是玄奘大師所取的重要經書之一(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瑜伽士的地論屬于唯意識思想的核心經典。
自漢末玄奘大師之前,佛教已傳入中國數百年。
但當時引進的經典不全,譯者水平參差不齊。于是幾百年后,隋唐之間,中國的佛教思想界非常混亂(當然也可以說是非常活躍,百家爭鳴)。然后,對于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權威統一的答案;教派之間不可能有定論。
玄奘大師想知道正確答案是什么。既然在國內得不到答案,那就得去印度看標準答案了。這就是他去西方取經的原因。
當時印度的佛教界被只知教派的意識形態所主導。所以唐玄奘去印度取經,主要是取知性主義的經典。他回國后翻譯的經典主要是只知門派的經典。除了剛才提到的修行者的地論,還有30首唯識頌,程唯識等。
那爛陀寺方丈戒賢法師是當時印度佛教的領袖,是一位唯識大師,已經一百二十多歲了。
4.為什么要發揚唯覺派?
玄奘大師為什么大力推廣唯識宗?
玄奘法師大力推廣唯識宗,除了他個人的學習經歷外,還有一個原因。
我剛才說了,玄奘法師以前的佛學思想混亂,眾說紛紜。
為什么?因為中國人不愛講邏輯,對重要術語沒有統一的定義,隨意定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這樣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都覺得挺對的,所以有爭論,沒結論。
還有就是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練習的順序和標準。大家都缺乏標準,都覺得自己挺牛的;或者你憑自己的想象認為自己有多厲害。
這樣一來,佛教如何給玄奘法師一個清晰而有說服力的答案?
玄奘法師深知上述弊端,所以回國后大力推廣唯識宗經典。因為只知門派的經典正好可以彌補上述不足。
之一,唯覺派特別強調對名字的討論和定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唯智派非常重視名詞的解釋,每一個佛教術語都解釋得清清楚楚。我們討論的時候,當然不會有什么誤會。所以,唯識宗也叫“達摩宗”。
其次,唯覺派確立了學習的二階,并給出了學習二階的標準。一年級需要學什么,考什么,怎么合格?二年級怎么樣?初三怎么樣?只知道門派是有標準的。
這樣一來,佛學思想和學習順序一下子就清晰了。
所以玄奘法師對漢傳佛教的貢獻真的很大。
可惜中國人接受不了唯知識分子的縝密邏輯思維。玄奘大師去世后不久,唯一的知識分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即使到了現代,我也不得不去日本尋找那些唯知識論的經典,并重新找回它們。當然,這是后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