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上午,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生物多樣性主題發布會。記者了解到,北京連續三年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已累計記錄物種6408種。
摸清“家底”,才能科學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了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按照生態環境部相關技術標準,北京市制定了計劃,于2020年至2025年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
2022年,全市生物多樣性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69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群系,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沼澤與水生植被等類型,2020至2022年三年累計記錄108種。
2022年,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560種,2020年至2022年累計記錄6408種。其中,高等植物累計2111種、脊椎動物399種、昆蟲2396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303種、藻類315種、大型真菌884種。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曹志萍介紹,通過三年的調查,從生態系統看,北京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包括蒙古櫟林、白樺林、山楊林、元寶槭林、胡桃楸林等溫帶落葉闊葉林,以及油松林、側柏林、白皮松林、華北落葉松林等溫性寒溫性針葉林。其中,西南部霞云嶺的蒙古櫟種群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北部云蒙山和松山的蒙古櫟種群,隨著群落的發育其優勢地位在不斷加強。全市生態系統類型穩定性逐漸增強、持續性不斷保持向好趨勢。
從城市生態重要區域看,城市綠化隔離地區是實施城鄉結合部減量提質增綠的重要區域。調查中發現,城市綠化隔離地區等區域內存在半自然或近自然生態系統,有潛力成為城市中物種交流的匯聚區和生態廊道的關鍵節點。目前,在綠化隔離地區實地記錄到1800余種生物,其中包含大量鄉土樹種、野生地被植物以及優良生態環境的指示生物,物種多樣性較豐富,生態系統質量較為健康,綠化隔離地區已逐漸形成適宜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態空間。
從指示物種看,記錄到一些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有指示作用的物種。以蝴蝶為例,它們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強,對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健康、人類活動干擾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國內外常用的指示物種之一。調查中,在城區記錄到了近30種蝴蝶,其中包括絲帶鳳蝶這類對野生植被需求較高的種類,一定程度上說明城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