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關龍的資料_關于龍的歷史資料 是什么意思,其實他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有關龍的資料_關于龍的歷史資料 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資料圖】
關于龍的信息(關于龍的歷史信息)
你好嗎我是小德。今天我要講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龍。我們知道傳統文化的12生肖中剩下的11種動物是真實存在的。為什么只有龍是虛構的?還是說龍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我們先來看看龍是怎么來的。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古老神獸。它可以是無形的,微妙而有力的,短暫而漫長的。騰云駕霧,神奇無邊。龍最早形成于古代伏羲時期。據《卜黃三記》記載,伏羲自稱青龍,又名狄青。伏羲部落以龍為精神象征,其部隊稱龍師,后神農稱赤龍。黃帝叫黃龍。所以伏羲是上古之一個皇帝,青龍是中華民族之一個易龍。
現在我們知道龍的形象來自《史記》。記載黃帝打敗蚩尤后,為了統一華夏各部落,從各部信仰的圖騰中各取一種元素,加以組合,創造了龍。有龍蛇身,豬頭,鹿角,牛耳,羊須,鷹爪,魚鱗。從此,龍圖騰被中國各民族所接受,逐漸形成了龍文化。帝王自稱是龍的轉世,百姓自稱是“龍的傳人”。那么,如果龍只是我們祖先捏出來的一種生物,為什么幾千年來我們還崇拜它呢?那從古至今無數的降龍事件呢?
1934年營口的降龍
1934年7月的一天,家住遼寧營口市的小聽說在田莊臺上游發現了一條“活龍”。九歲的小蘇秦纏著他的父親,想看看這是真是假。到達田莊臺后,父親把小蘇秦放在馬背上,站起來觀望。根據老曉曼·蘇秦的描述,她看到了:一個10米長的巨型生物,方頭方腦,巨大的眼睛,眨呀眨。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蜷縮在地上,腹部有兩只爪子。給她印象最深的是,“龍”身體虛弱,眼睛半睜半閉,好像生病了。再加上眼睛有些發紅,很多人猜測可能是天氣熱,中暑生病了,于是街坊鄰居都來給它搭棚子避暑,還有人拿水桶給龍澆水。就這樣,人們看了好幾天。營口市一場暴雨過后,這條“龍”神秘消失了。如今,小蘇秦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但他仍然記得童年時看到“龍”的情景,非常堅定。
上次龍落后20多天,營口市連續下了幾天雨,遼河北岸的蘆葦塘泛濫成一片海洋。大雨過后,空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腥臭味。附近的人們想知道氣味是從哪里來的。我循著味道去找。結果,我在蘆葦叢中發現了一具巨大生物的遺骸。仔細一看,和之一次那條奄奄一息的“活龍”差不多大。根據目擊者的描述,那地方在距離遼河口10公里的蘆葦叢中。龍骨長約10米,7刺28節。頭部有雙角和鹿角狀的叉子,掉落的鱗片可以裝下兩個籃子。就連附近的居民也聽到過“龍”臨死前發出的牛一樣的叫聲。
幾天后,日本人創辦的《盛京時報》報道了一則題為“焦磊枯死”的報道。故事的內容是:7月28日,一條“龍”在營口天空下浮,掀翻了三條船,損壞了日資工廠的房屋,殺死了九個人,掀翻了停在車站的火車。文章中還提到“這條龍的遺骸是在湯唯發現的。目前營口第六警察署將龍骨運到西關碼頭供游客展示,但因龍的肌肉腐爛,只留下了遺骸。”該報告還附有一張龍骨的照片。正如你在照片中看到的,它有兩個角,一個小的和一個大的。“營口墜龍事件”一經報道,轟動全國,各大雜志紛紛轉載報道。
2004年,《走進科學》欄目對“營口墜龍事件”進行了調查,最終發現這是長須鯨擱淺后將骨頭拼錯而形成的特殊骨骼。這種說法遭到了很多學者和目擊者的反駁。因為須鯨的脊椎骨是56節,怎么可能是28節呢?頭的叉角呢?而且鯨魚擱淺腐爛很慢,不符合“降龍”的腐爛速度。
其中,蔡、黃、張順喜三位老人出面作證,說他們在營口親眼見過“龍”:70年前,他們還是孩子,有幾個人在外面玩。下午5點左右多云,灰色的“龍”在云層中移動。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外觀與照片中的相似,有一個像公牛頭一樣的頭,兩個鹿角,兩個胡須,大眼睛突出,大約它的長度。
老李曼濱生還詳細描述了70年前西海官路天龍展的情況,說當時在錨上綁了一根繩子,圍了一圈。地上有一根“龍骨”,撒了石灰。因為人太多,10歲的李斌生擠了好久才進去。他說這些骨頭有兩三丈長,刺朝上,頭上長著奇怪的角。
老孫曼正人直接把保存了63年的5塊營口“龍”骨拿出來,希望博物學來證實。鑒定結果是一萬年前左右的野馬化石,不是“龍骨”。雖然沒有證實龍的存在,但老人們還是對鯨魚擱淺的說法表示遺憾,因為這么大年紀了,沒必要撒謊騙人。
面對眾多目擊者的反對,2005年《發現》欄目播出了專題片《龍影骨》,承認須鯨和營口生物的刺數確實有本質區別,并改變了須鯨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界未解之謎。
隨后幾年,關于“營口墜龍”眾說紛紜,研究者傅仁義的結論是“龍”骨是“原始牛”化石。副研究員董認為是大象化石,兩角是獠牙。有人認為它是一匹野馬化石,穿過老孫曼正人的龍骨。這些解釋明顯有缺陷:鯨不可能有角,牛、馬、象不可能有十幾米長的蛇骨,老孫曼正人的龍骨來源有待考證。《營口降龍》雖然有大量的目擊者和照片,但由于實物已經失傳,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其實墜龍事件不是之一次了。
松花江墜龍事件
1944年8月,農民任柏金帶著兒子任殿元出海打魚。船經過牡丹江南岸附近,發現沙灘上躺著一條“黑龍”。它的脖子比身體細,有牛頭那么大,呈方形,上寬下窄,額頭上長著扁鏟狀的角,胡須七八根,又粗又硬,直抖。整體造型與畫中的龍相似。這一幕和營口降龍目擊者描述的差不多,目擊者多達300人。親眼目睹這一事件的任殿元,當時27歲。他是一名老黨員。他一生不信鬼神,但一生都在談論鬼神。其實不僅現代有很多降龍事件,古代也有。
古代降龍事件
比如東漢的記載說,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舞陽赤水,待了9天就走了。比如,據明朝七修抄本記載,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有一位金先生在演奏。潮水退去后,一條龍落在沙灘上。原文寫著:長數十丈。頭部的鱗片。風景如畫。但是肚子只有紅。如《清史稿》中,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興起,不留田地、村舍,淹沒人口;第三天,龍砍了三截,尾巴不見了。它的鱗片像向日葵的扇子一樣大。
其實從漢朝到隋朝的8800多年里,史書記載的龍就有100多次。幾千年過去了,龍的外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現在龍不存在了?千百年來這么多證人都是錯的嗎?其實德魯伊對龍的存在不敢妄下結論,但在史料中找到這樣的記載或許能給出答案。
《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龍見絳郊”,說的是魯的謀士蔡邕見過“龍”,觀察到它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動物,沒有任何神力。就連蔡默也認為龍完全沒有人類的智力,極其普通。
那么,有沒有可能最早的龍是存在的,但是他和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沒有太大的區別,有什么特殊的能力?我們的始祖皇帝為了團結部落,把各種圖騰組合起來,發現組合起來的東西有點類似于龍,就把龍命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由于龍在當時比較普遍,倉頡把它列為十二生肖中第五個不重要的。
然而,千百年來,由于龍的數量越來越少,人們很少看到它們。此外,龍在外出覓食時,有時可能會誤傷人或毀壞莊稼。經過口口相傳,龍變成了神秘而強大的生物,最后直接躲起來不敢出來見人。當然也不排除龍在幾萬年前就滅絕了。
但對“營口墜龍事件”的分析仍存在諸多漏洞。比如當年的《營口市志》就記載了29段龍骨的脊柱。專題片《龍影骨》里說盛京時報報道有28段詩句。誰犯了錯誤?還是都是媒體捏造的?
另外,會不會是日本人把須鯨的骨頭偽造成成龍的樣子,然后在他們主持的《盛京日報》上大肆炒作,形成龍圖騰已經隕落的假象,讓國人精神錯亂?知道淪陷三年后,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弗雷德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好了,本期就到這里。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喜歡,評論。下次見!
關鍵詞: 歷史資料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