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表示,核能將有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并有望成為未來我國電力系統的基荷能源。
詹文龍表示,核能作為一種低碳的清潔能源,相比風能、氫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最顯著的優勢是穩定性強、功率密度高、經濟性好。利用好核能,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我國描繪的2060年碳中和圖景中,核能有望成為電力系統的基荷能源。
“大家提到核能,最擔心的還是安全性問題。”發展核能必須確保安全,“固有安全性”是核電科技創新的永恒主題。詹文龍說,我國的核電系統已經相對成熟,安全可靠。同時,核電站的選址大都集中在沿海及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我國正在研究的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裂變系統,還將進一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同時解決核燃料長期穩定供應和核乏燃料安全高效處置的關鍵技術問題。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從一開始蒸汽機的發明,到邁入電氣化時代,再到后來原子能技術的誕生和應用,始終與能源密切相關。詹文龍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仍將以能源為主導。“目前,在儲能、光伏、加速器驅動核能、量子信息、電動汽車等領域,我國均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隨著近年來整體科研環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的增加,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速度和效能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朱慶山介紹,除電力外,鋼鐵在我國所有行業中碳排放量最大,約占所有工業碳排放量的30%以上。因此,鋼鐵超低碳技術的發展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表示,我國鋼鐵工業低碳發展的路徑日漸明晰:一方面,需要堅持傳統的減碳方式,要降低對粗鋼的需求,并積極利用廢鋼生產鋼鐵產品;另一方面,還應發展和采用“氫冶金”“電冶金”等超低碳煉鐵技術減碳。朱慶山說,實現“雙碳”目標會帶來很多變革,其本質不僅是科學技術問題,還包括經濟問題。既要追求科技進步,也要降低成本,最終才能滿足人民對低碳生活的美好需求。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