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巴拿馬運河寬度_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巴拿馬運河 ,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巴拿馬運河(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拿馬運河)的寬度
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跨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這條運河由美國建造,于1914年通航。現在由巴拿馬擁有和管理。長約65km,最寬304m,最窄152m。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
巴拿馬運河在世界航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航行的船只最初必須繞過南美洲的合恩角。通過巴拿馬運河后,航程可縮短約50001萬公里。從北美的一個海岸到南美的另一個港口,也可以節省高達6500公里。航行在歐洲和東亞或澳大利亞之間的船只,也可以通過運河減少3700公里的航程。它被譽為“世界之橋”,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
有趣的是,巴拿馬運河東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但其出海口卻是相反的。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在運河的西側,大西洋的科隆在運河的東側。運河中有一個名為拉戈加通的湖泊,由查格雷河上的加通大壩蓄水。湖水源于阿拉胡埃拉湖,面積425平方公里,水深14-26米。
船只通過巴拿馬運河并不容易。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他們首先進入約11公里的入口航道到達加通水閘。通過三個連續的水閘將船抬高26米,進入嘎通湖。然后穿過甘博亞下游的Gaillard人工運河,到達Pedro Miguel水閘。佩德羅水閘將船降低了9米,進入海拔16米的米拉弗洛雷斯湖。然后通過一條長約2公里的水道,從二級水閘下放到米拉弗洛雷斯的海平面。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先通過三級水閘進入蓋拉德人工運河,穿過加通湖后在加通水閘下降三級。
交通如此麻煩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德雷塞布(Ferdinand Dreiseb)原計劃鉆穿巴拿馬地峽,但他低估了整個工程的施工難度,開挖量遠超預期,導致公司破產。輪機長史蒂文斯采用多套船閘抬高水位的方案,大大減少了工程量,順利推進了工程進度。
二是運河兩端水位不一致。大西洋一側的水位比太平洋高出20cm(這是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鹽度差異,以及洋流、信風和地球自偏力的共同影響)。漲潮時更大落差可達5-6m,會導致海水的流動。如果運河上沒有閘門,兩大洋的海平面差會導致運河水流湍急,船只在運河中航行很容易發生事故。因此,船只通過巴拿馬運河時必須使用船閘。
交通的不便也增加了運營成本。船閘、航道疏浚、拖輪拖航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很貴,導致巴拿馬運河的“過路費”是世界上最貴的,平均每艘船收費近百萬人民幣!但是考慮到省下的油錢和時間,這錢不算什么。
巴拿馬運河的修建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在19世紀,法國人首先打算贏得運河項目,但他們在沒有 *** 支持的情況下放棄了。接下來,美國憑借強大的國力,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和談判,贏得了運河的開發權。沒過多久,美國厭倦了內戰,歐洲國家乘虛而入,與當時的哥倫比亞 *** 簽約。終于在1879年,法國通洋運河工程公司正式成立,拿到了開鑿運河的特許權,開始積極籌備運河工程。
然而費迪南德·德萊賽布太自信了。因為他之前成功主持了蘇伊士運河的建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地位。結果他沒有對巴拿馬運河工程進行細致的研究,而是機械地照搬了蘇伊士的經驗。巴拿馬屬熱帶雨林氣候,潮濕悶熱,叢林密布,交通閉塞,地形復雜。當施工部隊趕到時,工人們發現這里簡直就是人間地獄:到處都是毒蟲,濕氣難耐,疫病肆虐,下著傾盆大雨。惡劣的環境導致兩萬多名工人死亡,最后公司破產停工。直到1904年,美國才買下運河公司的資產,繼續修建,控制瘧疾,改進方案,最終完成了建設。
費爾南德斯·德萊塞布
在此之前,每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只達1.5萬艘,年貨物吞吐量達3億噸,占世界總運輸量的5%。但由于巴拿馬船閘的限制,對通航船舶的大小和噸位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像蘇伊士運河那樣自由通行,因此有“巴拿馬型”之稱。這種船的尺寸和吃水深度受到嚴格限制,長295米,寬32米。如今超巴拿馬船越來越多,運河優勢逐漸喪失,擴建巴拿馬運河勢在必行。
2016年6月,經過9年的工程和60億美元的支出,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擴建后的新船閘長427米,寬55米,深18.3米,比之前的舊船閘長40%,寬64%。船的寬度從32.3米增加到48.2米。集裝箱的運輸能力也從以前的5000箱增加到10000箱左右,翻了一番,運輸經濟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年通過船舶達到1.7萬艘,年貨物吞吐量從3億噸增加到6億噸。
巴拿馬運河開通100多年了,它將繼續橫跨中美洲地峽,更加緊密地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 巴拿馬運河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