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通州區大運河畔,兩千年前的漢代古城迎“新生”。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結構已完成施工,預計今年年底具備布展條件,明年面向社會開放。在這座與遺址共存的博物館里,2000平方米的原址保護區域被裝進了“保護罩”,一系列創新技術打造的別致建筑向公眾掀開“歷史之眼”。
按照規劃,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由“博物館”和“運營管理用房”兩棟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20130平方米,其中地上兩層,建筑面積8500平方米;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1630平方米,建筑高度為12米。
以“城”為意、以“璋”為形,覆土之上,博物館的造型參照了古代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璋”,寓意歷史的延續。從工程開建之初,就體現了“延續歷史”的理念。博物館地下,2000平方米的原址保護區域里,三口古井、一座窯址作為“展品”,被悉心保護。施工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對古井和窯址的保護,考古工作者對原址保護區進行了回填,在施工階段采用覆土保護措施,遺址四周用混凝土包裹,圍成一個方形“保護罩”,妥善保護性封存遺址,使文物古跡在其中免受干擾。預計今年10月土建完工后,封存將被打開,考古工作者將來到這里,重新挖掘古井和窯址。今后,這里將作為遺址展廳向觀眾開放。
面對動輒上千年的文物古跡,建設方給出的施工方案處處體現細心。由于工程毗鄰北運河和運潮減河,地下水位高、壓力大,為了徹底消除地下水對遺址本體的損害,相關單位進行了多輪專家論證與實驗測試,最終敲定遺址展廳區域的阻水方案。施工人員在四周向下開出30米的深槽,建起落底式地下連續墻阻水帷幕,同時在地連墻內側布置了8口降水井,以便遺址展廳在使用期間地下內部水位上升時,通過降水井抽水的方式,始終保證展廳周邊地下水位在遺址本體以下至少1米的安全距離。
未來的博物館將在綠蔭環抱之間,與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融為一體,觀眾走進公園,就能夠直接“觸摸”歷史。
新聞鏈接
路縣故城遺址
路縣故城遺址是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西漢遺址,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的發現將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漢初期。它也是目前所知的通州地區最早且唯一的秦漢時期的城池。近年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