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聶華苓簡介_聶華苓,漂泊與歸屬 是什么,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聶華苓簡介_聶華苓,漂泊與歸屬 的知識送給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聶華苓介紹(聶華苓,流浪與歸屬)
2008年7月,聶華苓在京參加回憶錄《三個學生的形象》座談會。
(資料圖片)
個人資料:
聶華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武漢,1949年移居臺灣,后定居美國愛荷華州。1967年,他與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一起創立了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項目。至今已出版中、英等語種作品22部,包括《玉貓》、《桑青》、《桃花》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聶華苓12歲,成為一名流亡學生。她和同學一起唱了流放歌曲《松花江上》,歌詞里的“流浪,逃避,逃避,流浪”這幾個字,竟然成了她前半生的主旋律。
1949年,聶華苓24歲,隨家人移居臺灣。我們到達臺北的那天,遇上了臺風。風呼嘯著,尖叫著,床單房子吱吱作響,隨時可能破裂。
1978年,聶華苓53歲。時隔29年首次離開大陸后,她和家人幾經周折,前往詩人艾青的家拜訪。迎著夕陽,她走在狹窄的小巷里。在巷子的另一端,艾青焦急地站在門口等待。走近,艾青看著她說:“你現在怎么在這里?”
2015年,聶華苓90歲,一部關于她一生的紀錄片在武漢首映。這位著名作家、翻譯家,與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 Angle)一起創辦了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項目(以下簡稱“國際寫作項目”),為全球華人作家提供了與國際文壇接軌的平臺,在華人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鏡頭下,她的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承載著她的時代,承載著那一代中國人走向世界的過程。
北京時間6月6日23時,《環球人物》記者撥通聶華苓 *** 時,她剛剛迎來大洋彼岸的周末早晨。
低谷中的黎明
90年前,聶華苓出生在戰亂頻仍的湖北武漢。由于父親聶溪的廣西身份,1929年廣西失勢后,聶華苓隨家人逃到漢口日租界,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她喜歡呆在家里聽爸爸媽媽談論外面的世界。她還會溜進門房,聽聽差們講軍閥的直系,馮系和皖系,還有吳的、孫的和張的。“軍閥本是朋友,不知何故突然成了敵人;原本是敵人,他突然變成了朋友,跟別人結合了……”在他的自傳《三個生命的影像》中,亂世也因為聶華苓的筆觸而變得熱鬧起來。
當聶華苓11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一年后,抗日戰爭爆發,剛剛考入湖北省一中的聶華苓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抗日活動。初中畢業后,她搬到戰時首都重慶,然后進入中央大學外語系,并與她的同學王結婚。
1949年,聶華苓和他的母親、弟弟妹妹們冒著臺風來到臺北,揭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她加入了雷震和胡適創辦的半月刊《自由中國》,開始用真名寫散文和小說。她得到了雷震的賞識,并成為編委會中最年輕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員。
當時臺灣文壇 *** 八股盛行,而聶華苓只是關注政治框架外的純文學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實秋的《雅舍隨筆》、林的《城南舊事》、柏楊的小說、的詩歌等,相繼在《自由中國》上發表,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命運的捉弄一直沒有停止——1960年,《自由中國》這本思想開明的書被 *** 當局封了。有奸細在家門外游蕩,隨后母親去世,她與王的婚姻陷入“無望”狀態。聶華苓經歷了人生的低谷。
就在這個時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現了。這道光是天使。這位著名的美國詩人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美國文學藝術全國委員會的首任成員,并擔任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的顧問。1934年,安吉爾為美國年輕作家創辦了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并使之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寫作工作室。
1963年,在歡迎安格爾來臺的招待會上,55歲的安格爾偶然遇見了聶華苓。讀完聶華苓的短篇小說集《玉貓》后,他又見到了作者本人。他被這個聰明的女人迷住了,忍不住邀請她:“你想去愛荷華嗎?”
1979年初秋,蕭乾(左二)應邀到愛荷華州,聶華苓(中)和安吉爾專門舉辦了“中國周末”。
1972年,聶華苓和安吉爾在紅房子的后花園蕩秋千。
我后半生的約束
1964年,聶華苓接受安吉爾的邀請,從臺灣來到愛荷華州。三年后,國際寫作項目誕生了。1971年,他們結婚了,在愛荷華河邊的一座小山上定居下來,并將其命名為“紅房子”。至此,聶華苓的流浪生活真正結束了,憤怒和國際寫作項目成了她余生生活的重心。
作家汪曾祺曾說聶華苓“沖動、感性、成功”,這是國際寫作項目誕生的前因后果。但當《環球人物》的記者用這12個字問及當時的情況時,聶華苓笑了:“其實也不完全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驗積累到了那個階段。”
在愛荷華河上劃船的時候,安格爾提到了他退休的計劃,聶華苓突然提議,“你為什么不設立一個國際寫作項目呢?”“你的想法有點瘋狂!”安吉爾說。“你試試!”面對聶華苓的堅持,兩人聊了很久,安吉爾終于承認,“這是個有趣的想法。”
因此,自1967年以來,每年都有二三十位杰出的外國作家被邀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交流時間一開始是半個學年,后來出于財力和人力的考慮,調整為三個月。人數逐漸減少,但越來越精。在愛荷華州,作家可以完全獨立地寫作、討論、參觀和旅行。”至于每個作家幾千塊錢的資助,一開始是她和安吉爾自己籌集的,后來有一些基金會、學術機構甚至國務院的資助。
安吉爾主持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長達22年,培養了許多美國著名作家。他開玩笑說:“獵狗聞得到肉和骨頭,我聞得到人才。”聶華苓和他可能是同一類人。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于1985年加入國際寫作計劃。那時候他剛剛33歲,出版了兩部小說,名氣也不是很大。我記得聶華苓非常沉默,很少參加有組織的活動,幾乎整夜都在寫作。中國作家莫言在獲得諾貝爾獎的8年前也被邀請。
1981年,埃及和以色列處于戰爭狀態,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這兩個國家的作家。他們在愛荷華州一見面就互相摔杯子,互相咒罵,但幾個月后,當他們離開愛荷華州時,他們在機場痛哭。
就這樣,40多年來,來自70多個國家的1400多位作家來到了愛荷華州。用中國作家劉恒的話說,“這是一個微型世界。它將不同種族、國家、意識形態、經歷和性格的作家和人們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交流方式。”1976年,聶華苓和安吉爾被24個國家聯合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聶華苓從未停止寫作。20世紀六七十年代,她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小白花》、長篇小說《失落的金鈴子》、《桑青與桃花》等。
“此時此刻我們在一起”
大陸作家真正參與這個項目是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擅長英語、出過國的小甘成了他們的之一個受邀者。
那年初秋,聶華苓和安吉爾專門舉辦了“中國周末”。來自mainland China、臺灣、香港和美國的20多位中國作家在隔絕了30年之后,之一次聚在一起討論中國文學。聶華苓記得,“每個人和小甘說話,都像捧著家鄉的土。蕭不知所措,但他一直在微笑。”也是在那次研討會上,她說:“我們在這里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交流和相互了解。今天不可能得到任何具體的結論。此刻我們在一起,這就是結論。”
蕭工作后,大陸作家丁玲、艾青、王蒙、劉、茹志鵑、王安憶、汪曾祺、余華、蘇童、畢飛宇,臺灣作家、白先勇、、、陳映真,香港作家董、李毅等先后來愛荷華州,通過國際寫作項目與外國作家交流。聶華苓的選擇標準只有三個字:好作品。愛荷華大學圖書館、芝加哥圖書館等。,是她借中國文學作品的寶庫。看完了,感覺不錯。“就和這個作家朋友聯系一下,發出邀請”。
丁玲1981年來到愛荷華州。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對她來說完全陌生。"丁玲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和丈夫陳明住在山腳下的五月花公寓,聶華苓和妻子住在山上。只有10分鐘的路程。四個人經常一起坐在小院的臺階上,無話不談。
丁玲在愛荷華州遇見了蔣勛。“她喜歡他,對他很好奇。她喜歡他,但她很好奇他是臺灣省人。她總是微笑著看著他。當時雙方沒有任何接觸。”同樣來自臺灣的林懷民說:“參加了國際寫作項目后,我發現世界可以如此自由。你可以做你想做的,說你想說的。最重要的是,在這里你開始探索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王安憶1983年隨母親茹志娟來到愛荷華州。在聶華苓眼里,這對母女的思想和對現實的看法,就像她們的創作一樣,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王安憶是艾奧瓦州歷年來最活躍的中國作家,與美國年輕人接觸最多。在業余時間,她會參加一個中國作家的聚會。她比大多數中國作家更灑脫。她擺脫了很多束縛,可以獨立看外面的世界。”
根在大陸,莖在臺灣省,枝葉在愛荷華州
1988年,聶華苓和安吉爾退休了。1991年,他們獲得了波蘭 *** 文化部頒發的國際文化獎。那年3月,他們正興奮地準備領獎,安吉爾卻癱倒在芝加哥機場,再也沒有回來。
沒有天使,聶華苓的生活“似乎是一樣的、生動的和豐富的”。但現在回想起來,不過是一片空白罷了。但是工作并沒有停止。一位匿名人士向學校捐贈了50萬美元,指出“聶華苓可以用它來資助愛荷華大學”。“我用它來邀請中國作家。過去十年,每年都用這筆錢的利息支付一個中國作家的費用。”
聶華苓將不再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活動,但仍會邀請來訪的中國作家到紅樓喝茶或在外面吃飯,與他們聊聊文學、中國和生活。“我用中文寫作,但我離中國很遠。這種距離讓我對人對事更加客觀,這是邀請作家時必須的。但是作家的生活不需要這種距離。作家應該近距離感受生活,然后把這種感受寫進作品。”聶華苓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很難把某個時代的作家和另一個時代的作家相提并論,但成長的土壤對作品的影響很大。「內地的作品有地方特色,有歷史和實踐經驗在里面;臺灣省文學內斂,屬于海島文學;香港既有中國的,也有西方的,所以我真的說大部分正確的中國作品都來自內地,在那里有很深的根基。”
聶華苓自己的根,深深地扎根在大陸,在臺灣省長出挺拔的枝條,最后在愛荷華州展開生命的枝葉。她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安吉爾的墓碑上。在那塊黑色大理石石碑的背面,鐫刻著天使的一句話:“我不能移山,但我可以發光。
關鍵詞: 簡介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