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二十四史不包括_二十四史為什么不包括清史 ,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十四史不包括(為什么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
【資料圖】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朝的歷史。為什么清朝滅亡了一百多年,史書還沒有修復?
眾所周知,目前公認的研究中國歷史的工具書是《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種史書。這些史書屬于正史,其他來源的史書往往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采納。
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前2550年到公元1644年底。采用司馬遷的傳記式《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崇禎十七年年底。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朝的歷史,那么我們現在的史書中關于清朝的歷史記載從何而來?
這個比較復雜。一方面來源于《清實錄》,也就是《清實錄》。它是史官記錄皇帝的行為、言行、奏折、詔令、地方經濟、軍事、政治等的一系列記錄。還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縣級甚至一些寺廟,比如靈隱寺。然后就是一些文人寫的書。清代文人寫的書太多了。《文藝志》編纂時,僅書名就列了幾十萬字。
當然,也有很多外國記載清朝的歷史。畢竟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展,尤其是到了晚清,一些史料,無論是戰爭還是貿易,外國人的書里都會有記載。
自古以來,修歷史就是一件大事。基本上新王朝從舊王朝修復歷史需要很長時間。比如明朝的歷史,從順治皇帝開始,到乾隆時期結束,可見工作量之大。
目前《清史稿》是大家通過的。之所以用“草稿”這個詞,證明它只是一個草稿,一部未完成的史書。由于這本書大部分是清朝遺民寫的,所以包含了美化清朝、反對農民起義、宣揚清朝正統的思想。
而且這本書太散,作者魚龍混雜,內容不統一,錯誤百出。因此,《清史稿》并未被承認為正史,而只是一部手稿。
然后,清朝滅亡了一百多年。為什么正史還沒寫?
新王朝為舊王朝編史是規矩。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后,第三年就搖手為大清修史。這本書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這部史書之所以沒有被收入二十四史,從而成為二十五史,除了前面提到的內容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幾個方面:
之一,歷代寫史書的時候,大多設立國史館,有一個總管,有很多史家和記錄員。由總經理統一協調指揮,史書統一才能得到保證。但是到了民國時期,史書都是國內的學者編的。這就造成了很多重復,以及分散和不團結。而且學者的學術水平也不統一,所有的手稿都是東拼西湊,不完整的。
二是因為《清史稿》沒有完成,有對清朝的人為美化,后來江同志也想修書,但是國家不穩,戰亂不斷,最后沒有實現。
就這樣,民國的時候,編歷史的人拿了工資,說的卻是舊王朝的好。這樣的史書自然不可能成為正史,直到最后也沒有編纂正史。
所以從民國到現在已經70多年了。《清史》為什么還沒編?
其實這項工作從2002年就開始了,預計耗時10年。但是你也看到了,都快20年了,還沒出版。你遇到過哪些困難?
首先,清朝的史料太多了,有國內的,有外國的,有中國的,有滿清的,有宮廷的,有地方的。一方面,我們要把它們都整理出來;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判斷它們的真假,篩選出內容,舉出單一的類別,比如清代的詩集、詩詞等。一個房間可能不適合。
其次,《二十四史》是傳記類的史書,而且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用文言文編史書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又找不到能用文言文編寫史書的人才。往往文言文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內容,要用白話文寫一大段,更何況是清史。即使翻譯明史,字數也會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
結果清史編纂字數太多,越寫越多。結果清史編到中間,字數又開始壓縮,白話文不是白話文,文言文不是文言文。這種整體統一無疑增加了很多時間。
除了工作量巨大,客觀嚴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沒有在民國完成,和老老少少的存在有關。有些東西是需要定稿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前朝的歷史往往要幾百年才能編完的原因。
在處理清朝歷史的時候更是如此。一方面要趕進度,另一方面要保證質量。所以很多史料需要反復論證才能寫成。畢竟歷史事實的來源太多了,要篩選出來要花很多時間,這也導致編史的進度很長。
無論如何,所謂慢工出細活。畢竟歷代歷史都在刻意抹黑前朝。朱元璋編纂元朝歷史,大多是參考元朝的記錄,不到一年就編好了。與其嚴謹細致地編寫一部史書的大綱,不如像現在這樣,通過認真的考證,做出一部嚴謹、事實的清朝歷史。
據說清朝的歷史很快就要出版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關鍵詞: 清史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