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孔子的人性論_性善論與性惡論的殊途同歸 ,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孔子的人性論(殊途同歸,性善性惡)
(相關資料圖)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孔子并沒有明確的說人性是善是惡,但是孔子說的是“人性都是相似的”,“性本善”其實是孟子的經典理論。
其次,我們來看看荀子。雖然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大思想家,但與熱情奔放的孟子相比,荀子更像戰國時期的“魯迅”。他一針見血,一點也不客氣。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如惠施、墨子、孟子、莊子等。,幾乎所有荀子的“評論”都略顯尖銳。雖然荀子也很尊重孔子,但荀子對孟子的“評論”最多,自稱孔子的接班人,而且顯得相當針鋒相對。比如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有他的性惡論。即便如此,只要深入理解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觀,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學說有共同點,即都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我怎么看待待人接物的本質?如果讓我選一個位置,我會選“站在中間”,也就是“孔子”在性別上差不多。在我看來,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各有其合理性和精妙之處,兩者我都不能舍棄。孔子強調的以“性相近”來“取長補短”,正是性善性惡論的“殊途同歸”,也是三圣人性論的“共同點”。這是智慧的結晶,我認為是欣賞三賢關于人性的觀點時最需要吸收和理解的精華。
為了進一步理解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觀都達到了和“孔子”相同的目的,即都強調啟蒙的重要性。我們先分別看看孟子和荀子對人性的良苦用心,然后再討論他們與孔子的“性相似”的相似之處。
1.孟子的性善論,強調的是后天的修養——聽起來悅耳,實則嚴苛。
先說孟子的性善論。我們知道,孟子認為人天生有四心,即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也對應著“仁、禮、智”的四端。在孟子看來,這四心是由慈悲心主導的,也就是對他人的慈悲心,而對他人的慈悲心來自于孔子的仁者愛人,他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其實可以看作是孟子繼承孔子學說的表現之一。
因為孟子認為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四點和“善”四心,所以人性本善。聽起來是不是舒服極了?沒錯,但這不代表孟子不嚴謹。
前方高能,“人性本善”其實更重要的作用是吸玉。孟子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孟子指出,人如果不能在后天的生活中時時反省自己,鍛煉自律,培養自己的德性,就會被代表善的“四心”所蒙蔽。
四心被蒙蔽會有什么后果?從直觀上講,人是因為沉溺于欲望而變得越來越壞,但從孟子學說的觀點來看,人變成了“動物”。
孟子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就是因為有這“四心”。人的“四心”一旦被涵蓋,那么人就“走”在了成為“動物”的路上。完全遮起來不就是女魔頭嗎?
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是很嚴謹的。先給我們一顆糖吃,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我們本質上是善良的。然后他開始認真起來,做了一個“強轉折”,警告我們,性本善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如果后天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修煉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成為“穿普拉達的女魔頭”。
所以孟子的性善論,聽起來確實悅耳,但更為嚴格。他強調的不是性本善,而是具有性本善的“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論其實是用心良苦的。
2.荀子:本能具有發展惡的特性,后天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
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可能看起來不那么討喜,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你會發現,荀子更“直接”,他眼中的“性”屬于近乎本能的存在。什么樣的本能?就像餓了就吃,渴了就喝的本能。
荀子的觀察表明,萬物生來都是為了在不知不覺中盡可能滿足自己與生俱來的欲望,比如食欲。但由于禮的存在,人類社會秩序井然。這里,我們以“胃口”為例。比如在“吃”的問題上,人類社會教育出來的人,即使想吃,也會先考慮要不要吃,吃多少,然后適度“吃”。正是因為這種“中庸”,人類才能脫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社會這個大集體才能穩步前進。
如果沒有后天的開悟幫助人們將“禮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此時人的本能就會不受限制地發展,于是正常的食欲就會變成“暴食”。因為暴食,人們會為了有限的食物而爭斗,爭斗和勾心斗角也隨之而來。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無限發展的結果。由此,荀子不受控制的人的本能會導致“惡”的后果,于是有了性惡論。
荀子在這里并不是說人性“惡”,而是說人類生來就有“自利”(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食欲),如果不加節制,就會導致“惡”。在這里,荀子順手強調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荀子認為本能中存在著養成惡的特質,而這種“惡”在后天是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的。即荀子的性惡論也強調后天的教化。
3.在人性上,孟子和荀子都和孔子殊途同歸。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孟子雖然指出人天生有四心代表善,但也是用這四心來區分人和動物的。孟子指出,人如果不在后天的教育中好好學習,修身養性,在復雜的社會交往中克制自己的欲望,四心就會被蒙蔽,人就會在私欲的驅使下無限接近甚至成為“穿普拉達的女魔頭”。由此可見,孟子的性善論,說到底,強調的是后天的培養。
荀子更直接。他直接指出,人天生就有欲望,而這種欲望(如食欲等。),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肆意發展,會使人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呈現出“惡”的特征。因此,荀子指出,人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學會“禮義”,從而化其性為虛,克制其自私的本性,進而維持社會的和諧關系。
基于以上觀點,不難看出,荀子和孟子在人性方面似乎是對立的。但是,就兩者的目的而言,殊途同歸。結合孔子對人性的評論可以發現,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觀的“交匯點”與孔子的“性相近而學遠”有關。
孔子說“性相近”,進而引出“取長補短”,其實他強調的是后天教育的作用。孔子表明,所有的人生來本性相似(現代學者一般直接說人天生本性好,但認為不太嚴謹。但孔子和道家老子一樣,都有‘性本善’的傾向,所以直接翻譯人天生性本善,不會錯。就本文題目而言,把‘近’理解為‘相似’更為恰當)。但是人在后天的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中會逐漸走向善或惡,所以一開始相似的兩個人,最后可能是天壤之別。由此不難看出,孔子的“性相近,學遠”是在強調后者的“學”。
言下之意,荀子、孟子乃至孔子都表明,人類社會要想“善”,就必須把握“教育”的作用,讓人們在后天的教育中懂得維護社會穩定的“禮”,才能時刻克制自己的利己和自私,提高道德修養,進一步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總結。關于對“教化”的重視,孟子從“性善”入手,荀子從“性惡”出發,孔子以“性相似”引入。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看似對立,實則殊途同歸。他們更多的是基于孔子的“取長補短”,以自己的方式強調啟蒙。
關鍵詞: 人性論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