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掘進,“地下東六環”終于貫通了!6月28日上午,隨著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頂推到位,由首發集團組織實施,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東六環改造工程西線隧道順利完成接收,同時也標志著國內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西線貫通。
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沖過“終點線”
今天上午,伴隨著一陣驟雨,“京華號”盾構機刀盤完成最后一圈轉動,最終順利到達了位于土橋新橋北側的接收井內,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資料圖片)
想要把東六環搬到地下,難度著實不小。東六環改造工程在隧道掘進過程中,地上風險源密集,地下空間環境復雜,掘進控制因素多。“隧道要連續下穿京津公路、北運河、廣渠路、地鐵6號線、京秦鐵路、通燕高速、京榆舊線等,與12條道路、11條軌道、3條河道相交。”中鐵十四局東六環項目負責人孫旭濤介紹,超大直徑、超長距離、超深覆土、超敏感環境等施工難點,對盾構機的可靠性及工程適應性要求非常高。
東六環入地后,道路將拓寬到雙向六車道,為此,每條隧道的開挖斷面將達到202平方米,隧道還需一次性長距離穿越高密實、強透水砂層,承受最大水土壓力8巴,相當于一個指甲蓋大小承受8公斤的重量。為此,相關單位量身打造了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國產化率達到93%以上,這也是國產首臺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設備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孫旭濤介紹,“京華號”盾構機整機長149米,最大開挖直徑16.07米,總重量4300噸,并針對整機的耐磨性及承壓性均進行了重點設計。盾構機配置了常壓換刀、伸縮主驅動、超大直徑重載管片高效倒運及拼裝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同時創新搭載了管環平整度檢測、同步雙液注漿、三通閉塞器換管等系統裝置,使隧道掘進作業轉變成相對安全、高效的綠色施工模式。
順利穿越50余處風險點 攻克11項技術難題
自2021年5月始發以來,“京華號”盾構機歷經24個月,完成7.4公里隧道掘進任務,先后攻克盾構淺覆土始發、盾構機高風險吊裝、長距離穿越高致密砂層等11項技術難題,順利穿越京哈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等50余處風險源,并創造了單月進尺542米的掘進紀錄,申報研發工法、專利等23項。
據介紹,東六環隧道采用縱橫結合的疏散方式,配備了完備的應急處置設施,在國內首次設立疏散救援專用通道層。盾構隧道段每公里設置一處人行橫通道,每80米設置一處上下層疏散樓梯。與此同時,救援車輛可以通過行車層進入隧道,到達現場;也可以通過盾構隧道兩端設置的由地面直通隧道下層通道的專用匝道進入盾構下層專用通道,走“捷徑”抵達發生風險事件的點位,利用疏散樓梯到達事故地點指揮并處置。
隧道下一步將開始裝飾裝修
此次西線隧道貫通后,施工單位將繼續進行隧道內剩余現澆混凝土結構施工,相當于完成房屋的“毛坯房”。下一步,隧道將開始進行裝飾裝修、路面找平層及瀝青層施工,最后進行強弱電、交安、消防等機電安裝施工。所有施工完成后,還將進行通車運營調試。
東六環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線全長約16公里,其中盾構段長7.4公里,采用分離式雙洞布置。盾構隧道直徑15.4米,采用分離式雙洞布置,每洞布置3條車道,分為三層,上層為排煙通道、中間層為行車通道、下層為疏散救援通道。最深處位于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
“東六環路相當于城市副中心的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布著辦公區、商務區、副中心站等重要功能區域。而現狀東六環路交通擁堵、高路基的物理條件,將城市副中心東西兩側一分為二。”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項目處負責人何歷超介紹,7.4公里的地上高速改造入地后,城市副中心東西兩側將實現有效縫合,11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兩側市民的工作、生活、交通更加便利。
東六環改造工程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點項目,建成后,原東六環車流將在地下隧道通過,將過境貨運交通疏導至外圍高速公路系統,確保市民車輛通行暢通。而地上現有的東六環主路,將建設成為高線公園并改造成為慢行系統,成為周邊居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