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慢行系統優化升級,“騎行熱”再升溫。與此同時,各種不文明騎行現象頻頻發生——斑馬線上不推行、“騎游”時隨意停車、拐彎并道不打手勢……一些騎了一輩子車的老騎友提醒,大家重新騎車是好事,但別丟了騎車的一些老規矩。
【資料圖】
“二次過街”最安全
在大多數十字路口,非機動車左轉需按照逆時針方向“二次過街”,即先直行到路對面,然后等綠燈亮起再過街。但在路面上,不守規矩的大有人在。
7月6日下午1點多,大望橋十字路口,幾分鐘工夫,就有3輛電動車為了少等一個燈,從東西走向的建國路直接走“對角線”,騎到南北走向的西大望路上。有的電動車直接扎進機動車車流,把機動車別停,不僅十分危險,還降低了機動車通行效率。
“二次過街”的規矩,在騎行人中知曉率并不高,記者在該路口隨機詢問了5位非機動車主,他們均回答“不清楚”。“不能直接拐嗎?平時都這么走,也沒見著有事啊!”一位中年男子說。
一位交警告訴記者,在十字路口左轉時,由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左轉通行機動車又存在視線盲區,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極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二次過街”,雖然多等一兩分鐘,但卻是最安全的。
為了圖省事兒,還有不少人直接在斑馬線上騎行。7月9日傍晚,西單北大街與靈境胡同交叉口,每個方向斑馬線前,都聚著一波電動車、自行車,人行道綠燈一亮,他們“裹挾”著行人騎車通過斑馬線。有的家長怕孩子被車撞到,干脆抱起孩子接著走。
看風景莫忘“停好車”
7月6日晚6點多,龍潭東路邊,南護城河畔的“環二環城市綠道”漸漸熱鬧起來。吃過晚飯,人們三三兩兩在河邊散步,其中有不少人是騎行到此處欣賞夜景的。
“我們年輕時候,騎車出門去哪,總得找個安全地方停車,別擋著路。怕車丟還得上個鏈子鎖。”年過六旬的陳先生感嘆,如今共享單車真方便,可不是自己的車,年輕人想扔哪就扔哪,太隨心所欲了。
順著陳先生手指的方向看,二環路通往城市綠道的臺階處,一些非機動車堵著入口停放,給行人下臺階造成了不便。記者在東二環、南二環多個濱水綠道入口處看到,一些騎行者看到好風景,隨手就把車扔在了路上,不僅混亂也影響通行。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有騎行者上了步道“湊熱鬧”。2米多寬的綠道人車混行,顯得十分擁擠。劉女士正在濱水步道推著嬰兒車遛彎兒,一輛電動車從旁快速駛過,嚇得她停住腳步。“綠道這么窄,散步的還有老人和小孩,怎么能在這兒騎車呢?”劉女士說。
并道打手勢減少危險
雍和宮橋下,安定門東大街的機動車道上,出租車司機周師傅看到信號燈變綠,正想踩油門直行。沒想到,一輛自行車毫無征兆地左轉,周師傅迅速點剎車,才沒有釀成交通事故。
“哪怕他能在轉彎前給個手勢,也不至于這么危險!”周師傅說,開車時最怕的就是突然沖到機動車道的自行車。他告訴記者,“小時候騎車,大家都很守規矩,變道轉向前,都會伸出對應方向的胳膊示意,但現在年輕人幾乎都沒有這個習慣了。”記者走訪多個路口,都沒有發現打手勢的騎行者。當前,只有一些自行車隊還堅持著打騎行手勢的習慣。
彭達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他經常組織志同道合的朋友騎游北京。7月8日晚上7點,30余位騎行愛好者從大望路出發,一路向東騎到環球影城。“你懂騎行手勢嗎?”對于新加入的騎行者,彭達一般會主動詢問他們是否了解騎行手勢,如果不了解,他會親自演示給新成員看。
每當騎到需要右拐的路口,彭達都自然地將右手伸出,將掌心向前,自行車隊的成員看到示意后,會一個個傳遞下去。“即便是在平時,車友們也會保持打手勢的習慣。”彭達說。“騎行中,打手勢能夠傳遞準確的信息,比如減速或拐彎,無論對后面的騎行人,還是對開車的人都是一個提醒,會讓雙方更加安全。”他認為,宣傳推廣騎行手勢很有必要,比如通過媒體網絡號召,或是在共享單車APP里設置學習環節。
【記者手記】
兩輪上的文明,關乎一座城的精神面貌
拓寬的自行車道上,伴著綠蔭、河流騎回家正成為現實。騎行硬件條件越來越好,文明騎行的“軟件”也應跟上。違規騎行,固然有騎行人對交通規則了解不到位的情況,但更多時候,需要全社會文明騎行習慣的養成。
治理違規騎行,需要社會共治。管理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鼓勵市民隨手拍不文明騎行現象;單車企業通過科技手段,對違停、闖燈、逆行等行為進行扣分懲戒;全社會加大騎行法規宣傳,讓每位騎行人都牢記“轉彎前減速慢行、伸手示意”這樣的騎行老規矩。
兩輪上的文明,關乎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也關乎每位交通參與者的出行安全。每位騎行人應從我做起、文明騎行、有序停放,讓川流不息的自行車隊伍,成為北京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