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門是街巷,一條街巷有一條街巷的文化基因。近日,記者來到剛剛完成改造的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文慧園路,無論是口袋花園、公共空間還是街頭小品,處處都帶著設計者的用心、貼心和地區的文化印記。
【資料圖】
綠地開放,重塑花園式街道
文慧園路西起西直門北大街文慧橋,東至新街口外大街小西天牌樓,全長約1300米。在文慧園路西端與西直門北大街交會處,“美麗北太”景觀小品讓人眼前一亮:綠地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白色的構件組成一道充滿時尚感和立體感的“拱門”,既方便通行,又有鬧中取靜之感。改造前,這里是一塊封閉型綠地,鐵藝護欄將人與綠色隔開,距離感十足。
“我們通過拆除圍欄、取消種植池、打開封閉綠地、重新布局綠化內部空間等方式,重塑花園式街道環境風貌,營建空間開放的、具有觀賞性的海綿綠地,讓市民能夠走進綠地、親近綠地。”北太平莊街道責任規劃師趙新越介紹,街巷更新中打造了“美麗北太”“太平之心”“自然花語”三個口袋公園,塑造全齡友好型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
亮出文化,建筑外墻展歷史
行走在文慧園路上,沿途處處看得見匠心巧思:通過梳理街道的文化環境與歷史背景,提煉街道的“文化基因”,依托文慧園路沿線的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影集團的電影文化資源和小西天等重要環境節點要素,形成具有街道特色的環境語匯。
如今,老舊的自行車棚換上了藍色的透光棚頂,變得亮堂。外墻上鏤空的“太平花”,是街巷中隨處可見的地區文化符號。小西天牌樓前,曾經光禿禿的建筑外墻,如今將北太平莊的歷史元素逐一呈現,薊門煙樹、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太平湖、轉河、飲馬槽、小西天、中國電影資料館……宛如一條歷史的長河。
空間重塑,補齊設施短板
曾經只是一片空場的索家墳小區公共空間,如今色彩斑斕,與斑斕色彩同時出現的是多樣的活動空間——帶著頂棚的長廊下,老人們圍坐打牌,孩子們騎搖搖馬,在長廊檐上掛著的籃板前打籃球;還有乒乓球案以及多組健身器材,是一個適合全齡居民休閑的地方。
沿線小區的門口,不僅風格統一,還一體化設計了快遞柜等服務設施。狹窄的人行道拓寬了,道路上的座椅增加了,開辟出了非機動車停車的位置,板正的綠地變成了下凹式海綿綠地……
“改造前,我們充分聽取民意,人行道拓寬到3米以上,更新增加座椅24個,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區域12處,整體更新沿街5個社區出入口空間,有效滿足居民需求。”北太平莊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浩介紹,更新過程中街道協調人、車、路之間的關系,提供舒適通達的出行環境空間體驗,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形成連續、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體系。北太平莊街道供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