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新材料讓超薄外套在冬季“美麗不凍人”,小小的“百變”智慧驛站一年竟能減碳400噸,低碳環境產業園日產綠電可供80萬人用上一天……環境服務專題今年進一步升級,在空間上實現“一展兩址”,分別在國家體育館和首鋼園區設立展區。現場展出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場景,讓人們觸摸到漸行漸近的綠色低碳生活圖景。
(資料圖片)
神奇 薄外套可以度寒冬
在一家用于制作高科技新工裝的“拓撲柔凝膠”面料展臺前,幾名戶外愛好者正在試穿由新型材料制成的戶外沖鋒衣。薄薄的一件衣服套在身上一會兒,一名觀眾頭上就滲出了汗珠。
展臺上,一摞用于展示的花布看上去平平無奇,卻有意想不到的功能——加入春秋季的普通衣物后,甚至能抵御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布料厚度最薄可以做到0.3毫米,一平方米的布料重量只有幾十克。“這種面料可以跟棉毛絲麻等組合在一起,讓春裝度寒冬成為可能。這樣不僅能實現節能降耗,也有助于應對突變極端環境。”中科海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宇晶表示。
另一種新材料同樣神奇。中國鐵建集團環保公司展示的新材料竹纏繞管,最大直徑達到5米,目前已代替傳統高耗能材料,應用于多個城市的綜合管廊建設。“這是一種以竹子為基材的生物基復合材料,抗形變能力強、使用壽命長、原材再生快。”工作人員表示,更關鍵的是,這種材料生產加工過程不消耗化石能源,也不產生廢氣廢水。
恒力集團展臺上,幾十個透明的瓶瓶罐罐,從煉化產品到化工產品,從生態環保的聚酯新材料、工程塑料、薄膜,到品類齊全的工業絲、民用絲以及紡織各個領域。從一滴油到一匹布,低碳環保貫穿在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之中。
百變 小驛站年減碳400噸
碳中和綠色技術主題展區,今年共集結22家國內外大型央國企、跨國公司、民營低碳科技創新企業。其中,首次來到服貿會的綠色低碳智慧驛站,好似“百變魔方”,吸引著一批批觀眾。
驛站以公共衛生間為基礎,可依據城市風貌、場地空間大小、功能屬性的不同,疊加特色的商業空間,比如可以與書店、自助售賣機、共享充電寶等便民設施結合起來。
但功能“百變”只是表面。展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最重要的是,驛站通過廣泛應用5G、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變得更加智慧,從而更加綠色環保。比如,通過儲能與光伏的應用,每座驛站每年節約用水可達200噸,減少碳排放400噸。驛站采用國內先進的“糞污處理一體化系統+真空抽吸”雙系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3噸。一座小小的驛站,碳減排效果不容小覷。
先進 低碳產業園產綠電
“媽媽快看!原來我們平時扔的垃圾最后都到這來了。”朝陽環境展臺中央,一個綠色大沙盤引來一名孩童。展臺上,從餐廚垃圾、餐廚廢棄油脂到厭氧出水、反滲透出水等6個玻璃瓶一字排開,逐漸從渾沌污濁變得透明清澈。從廢渣到清水,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讓孩子直言漲了知識。
展臺里,還以微縮模型形式展出了全國首家低碳(零碳)環境產業園——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廚余垃圾經過資源化處置可以制成再生能源生物柴油、可再生利用的沼氣和再生中水,生活垃圾焚燒后可以發出綠色電,建筑垃圾經過多級破碎篩分后可以形成新建材。”北京朝陽環境集團董事長皮猛介紹,園區內兩座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垃圾3400噸,產生的綠色電能大約能供應80萬人用一天。這就相當于每年節約20萬噸標準煤,貢獻約4.5億度綠電。
而在中國光大環境展區屏幕上,能看到國內首座無圍墻、全開放、超低排放的“鄰利型”垃圾發電廠,廠區周邊建有圖書館和公園,成為服務居民的城市客廳。
智慧 充電機器人會尋車
老牌車企江鈴布局新能源,展出中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貨運車,讓物流行業低碳有了新的可能;極狐考拉剛剛發布就被網友稱為“地表最強遛娃神車”……首鋼園區的環境服務專題,開辟出低碳科技出行展區,為觀眾展示綠色出行新場景。
國家體育館的環境服務專題展區,首次亮相的自動充電機器人同樣吸睛。白色外觀、四個輪子,外觀上,機器人很像常見的無人快遞配送車,只不過它送的東西是“電”。
“它就像一臺移動的充電樁。”工作人員介紹,自動充電機器人匯集深度學習、車路協同等多項技術于一身。車主只需在手機端一鍵下單,充電機器人就會完成自動尋車、精準停靠、機械臂自動插槍充電、自動駛離、自動歸位補能等動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