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最困難的十幾天挺過來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竇菲濤
【資料圖】
2022年12月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優化,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工作重心也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北京成為最早遭遇疫情“洪峰”的特大城市之一。
如今,疫情防控優化已經歷一個多月時間,新冠感染者數量有何變化?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情況如何?感染重癥過峰了嗎?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怎么樣?帶著這些問題,《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重癥救治基本穩定,呼吸科門診量大”
“現在重癥患者救治越來越順暢、規范了,盡管重癥病房還在高位運轉,但不像一開始應急那么緊張了。今年元旦以來,重癥患者增長的壓力也在逐漸減小。”1月9日,在北醫三院,該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孫永昌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北醫三院有823張床位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經能滿足患者需求了。”
每天早上8點半,孫永昌都會主持科里收治重癥患者的協調會,根據各病房的空余床位,及時從發熱門診和急診接收重癥、危重癥患者。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患者中,絕大多數是患有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
在高齡重癥患者救治中,不僅要處理新冠感染,還要治療基礎病的并發癥,相對更加復雜困難。孫永昌介紹,目前每個病房平均每天有三四名重癥、危重癥患者康復出院,平均治療時間為7天到10天。
1月9日傍晚,記者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會議室見到了副主任醫師孫麗娜。她剛剛完成了下午的門診,這是她參與重癥患者救治工作后的第一個門診,“現在重癥患者救治工作基本穩定了,最近呼吸科的門診量比較大,科室就給我排了半天的門診。”
作為主治醫師,孫麗娜所在的亞重癥一病房專門收治重癥、危重癥患者。“今天上午,一位患有慢阻肺的老爺爺康復出院了。”
“床位騰出后,馬上就收治了新患者。”孫麗娜的工作仍在高負荷運轉,“北京疫情整體上在好轉,急診病人就診量也在下降,但我們重癥病房始終處在一個比較緊張的狀態,重癥、危重癥病人數量暫時還沒有減少,每天有出院也有新收的病人。”
“基本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
作為收治重癥、危重癥患者的專門科室,北醫三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原有26張ICU床位和60張普通床位。孫永昌介紹,2022年12月中旬,重癥患者迅速增加,原有床位很快就住滿了。
去年12月15日晚上,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決定將原來的普通病房一病房改造成亞重癥病房,專門救治重癥患者。得知消息后,新冠感染后還沒康復的孫麗娜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病房準備。孫麗娜回憶,“像打仗一樣,12月16日上午病房整理好后,下午就收病人了。”
“因為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占地面積大,一病房的30張床位只能縮減為20張。”孫永昌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除了床位、設備外,最缺的是醫護人員,“當時醫護人員感染的也很多,醫院從各科室調配醫生、護士支援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亞重癥病房在醫護人員、救治設備等方面低于ICU病房,但高于普通病房。支援的醫護人員來自內科、腫瘤科、外科、全科等科室。“時間太緊張了,只能抽出1天時間集中培訓支援的醫護人員。”孫永昌介紹,培訓都是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骨干醫護負責人,主要涉及藥物治療、呼吸支持等內容,很多支援的醫護人員都有ICU病房工作經歷,能夠快速上手。
第一個亞重癥病房建立后,床位依然跟不上仍在增加的重癥患者。隨后,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又陸續改造了4個亞重癥病房,總床位增加到現在的150多個。“當時很多醫護人員都沒徹底康復,只要不發燒,身體稍微好一點就回來了。”孫永昌介紹,亞重癥病房運行一個多星期后,感染的醫護人員陸續返崗了,“人員也充裕多了,最困難的時候大概有十幾天,終于挺過來了。”
2022年12月中旬,醫院全員動員,很多同事經常要忙到凌晨兩三點才能休息。孫永昌感慨地說,“現在基本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了,我們也要求醫護人員注意休息,按時上下班,長期高負荷工作身體是受不了的,也不能長久。”
“春天已經不遠了”
在重癥患者的救治中,護理工作極為重要,病房平均一個床位配備1.5個護士。1月9日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亞重癥一病房護士長趙東芳剛剛整理好一份重癥病人院內轉運注意要點,“就是幫助護士掌握重癥患者在院內轉運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怎么擺放機器和氧氣瓶。”
作為呼吸專業的護理專家,趙東芳2022年11月承擔了醫院支援小湯山方艙醫院的任務。2022年12月16日,她完成了支援任務,醫院也成立亞重癥病房,趙東芳負責籌備護理團隊,又馬不停蹄地到崗了。
亞重癥病房剛運行時,護士長的工作千頭萬緒,每天都有新物資送來,呼吸機就有十幾個型號。“當時正是重癥患者最高峰,作為護士長的壓力也很大,新設備自己得趕緊摸透,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所有護士都掌握。”趙東芳就和同事拍視頻演示,發到工作群里相互學習。
在趙東芳看來,高質量地執行主治醫師的診療方案是護士最重要的職責。監測儀器參數、服藥、氧療、排痰、俯臥位治療,料理患者生活、安撫患者情緒……每天的工作非常瑣碎、繁重,這就需要護士既細心又耐心。“有的護士一個班下來,在病房里就走了2萬步。”趙東芳舉例說,比如俯臥位治療,需要1個人看著各種管路,3個人同時使勁幫患者調整俯臥位,4個護士無縫配合才能完成。
在治療護理中,有些高齡患者不愿配合治療,一些家屬還會因為擔心而焦慮,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及時“話聊”。1月4日,亞重癥一病房新收了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因為老伴也感染了,病情比她還重,還在等床位,她擔心老伴不太配合治療。“了解情況后,我們一邊爭取讓老爺爺也住進來,一邊安慰奶奶。”很快,老奶奶的老伴也住院了,他倆的床位只隔著一面墻。
每次護理這對老夫妻時,趙東芳和同事都會告訴他們一墻之隔老伴的身體情況,護士們成了他們的情感紐帶,兩位老人的身體也在慢慢好轉。“在重癥患者救治中,要給患者希望,安撫好患者情緒才能堅定康復的信心,希望患者家屬相信醫護人員,大家一起努力!”趙東芳說。
“新年快樂,再努力一把,曙光就在前方!”2023年元旦晚上,趙東芳在護士們的微信工作群里發了一個紅包。“那是我第一次發非工作內容,大家相互鼓舞一下。”趙東芳說:“感覺這兩個月干了兩年的活,護士們也都瘦了一圈,希望新的一年里,家人能平安健康,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救治,春天已經不遠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