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覆蓋的村落里,稻米加工機器發出陣陣轟鳴,一車車新收割的稻谷奔涌進嶄新的加工流水線。不一會兒,晶瑩剔透的“稻花香米”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堆成一座白色的小山,笑聲、掌聲、歡呼聲、鑼鼓聲交織回蕩……這是蛟河市天北鎮新豐村綠源稻米加工廠不久前進行試運行時的熱鬧場景。
歡樂的人群中,有村民和村干部,也有為這個項目忙活了一年多的結對幫扶單位市檔案館領導班子成員。廠里的一磚一瓦,機器上的一釘一鉚,無不凝結著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傳送帶上滾落的每一粒大米,每個人臉上會心的笑容,對他們而言才是最大的褒獎。他們不僅與村民攜手慶祝豐收年,也見證了以村黨支部領辦產業項目為“車頭”,牽引村民快速跑上致富路的歷程。
乘東風抓機遇 科學謀劃產業項目
(資料圖)
天北鎮新豐村自然地理環境優越,耕種土地規劃合理,吉林省唯一的國家級北方粳稻試驗示范基地就設在這里。專業種糧成為家家戶戶的不二之選。為了幫助新豐村因地制宜規劃好優勢產業項目,當初簽下結對幫扶“軍令狀”的市檔案館領導班子,多次入村駐村考察調研,與村委會共同研究產業項目。
天北鎮優質稻米產量較高,卻沒有本地稻米加工廠,稻米被外地批量收購,地產優質大米品牌附加值較低。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經過數輪項目研討論證,新豐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向蛟河市鄉村振興局申報了稻米深加工項目。2022年年初,新豐村稻米深加工項目成功入庫獲批立項,并爭取到產業項目銜接資金170萬元。
籌資金搶工期 黨支部領辦解難題
項目剛一落地,新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天盛就召集村委會成員,研究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繪制項目運行流程圖、組織基建工程招標……一項項前期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建設稻米加工廠的項目資金批下來了,但按照資金支出規定不能預支。找施工方、建廠房、買設備、進建材,需要村合作社自主籌集墊付啟動資金。
李天盛第一個站了出來,“我是第一書記,我帶頭墊付資金”。
“我是黨員,也算我一個!”
…… ……
關鍵時刻,村干部沒有一個打退堂鼓。大家自掏腰包,很快湊齊前期啟動資金。
項目施工時已進入秋季,工期緊、任務重。為了趕在上凍前完成廠房地基建設,秋收期間開機生產,村干部晝夜輪流值守在工地,監督施工質量、督促項目工期。稻米加工廠終于在10月下旬如期竣工。
在稻米加工設備運行調試的關鍵階段,由于氣溫驟降等原因,流水線設備故障頻發。駐村書記帶領村干部加班加點蹲守在廠房,現場研究機器故障原因。經過幾輪更換防凍機油和防凍潤滑脂的測試,流水線設備運行故障終于被破解。
聚民心匯合力 集體經濟穩保增收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進入秋收時節,隨著稻米加工廠機器運轉發出隆隆聲響,新豐村周邊村屯的150噸新收割稻谷被送進嶄新的流水線。僅僅一個月,新豐村稻米加工廠就生產成品大米75噸,實現銷售收入50余萬元。
為了擦亮“北方粳稻試驗示范基地”精品大米的金字招牌,村合作社多方籌集資金5萬余元,在村口建起“稻米之鄉——新豐村”的標志性大門,不僅起到宣傳推廣綠色稻米產業的作用,而且樹立起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形象。
酒香也怕巷子深,駐村書記帶領村干部當起義務“推銷員”,四處聯絡跑銷售。在大家的努力下,蛟河市各大醫院、賓館的大米訂單紛至沓來。市檔案館也訂購了3噸精品大米,幫助新豐村稻米加工廠實現銷售“開門紅”。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新豐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稻米深加工項目,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按下“加速鍵”,也為推進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引擎”。
(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