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漏水不是物業的責任,不能以這個理由不交物業費。今天我就把欠的物業費都交上。”近日,在昌邑區筑石紅社區的調解室內,本想討個說法的張先生,聽了網格法官在普法小課堂上的講解,主動補繳了物業費。
這是昌邑區人民法院深入開展“微治理”化解物業糾紛的一個生動場景。
(資料圖片)
為推動法院主導型解紛向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大格局轉型,昌邑區人民法院采取“聯起手”“請進來”“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完善物業糾紛訴調對接、聯合化解機制,加快構建網格治理、多方參與的物業糾紛治理體系,打通基層治理“末端循環”。
聯起手—— 變“規劃圖”為“施工圖”
近年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受案量不斷攀升,物業糾紛已成為基層治理不可忽視的問題。
昌邑區人民法院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并聯合區委政法委、區司法局、區住建局,建立物業糾紛案件訴調對接工作機制,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激活全盤,同心同向解決物業糾紛“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把“規劃圖”變成了“施工圖”。
請進來——變“點對點”為“面對面”
2022年3月,昌邑區人民法院將區物業調解委員會的3名調解員“請進”訴訟服務中心,對轄區內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開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
行業調解的加入,使物業糾紛化解由原來“點對點”式的經驗積累,轉向“面對面”式的推廣應用,形成可復制的調解方案。截至目前,該調解委員會共接受法院委派調解物業糾紛1200余件,調解成功并自動履行800余件,履行金額400萬余元。
走出去——變“盆景”為“風景”
對于進入訴訟程序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該院速裁快審團隊運用“判例示范+類案調解+司法確認”的模式,統一司法裁判尺度,以個案示范處理帶動批量案件的高效解決,提高辦案效率。
與此同時,該院結合法官進網格活動,組織速裁快審團隊由“坐堂問案”變為巡回辦案。法官定期進入居民小區,對準焦距、找準矛盾,為群眾和物業企業面對面普法、就地調解糾紛,有針對性地化解顯性或潛在物業糾紛,成為基層治理的一道風景。
2022年,該院速裁快審團隊共審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1595件,其中因被告自動履行而撤訴的就有957件,達到了“辦結一案、化解類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松花江網編輯 遲媛瑋)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