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 張春和 通訊員 李笑楠)全市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80億斤階段水平后實現了新突破——2022年,糧食總產量突破90億斤,達到91.09億斤,比上年增產1.14%。近日,市農業農村局對外公布了這一數字。
全市糧食豐產穩產離不開科技支撐。過去的一年,我市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02.23萬畝,比上年增加16.58萬畝。同時,全市農業科技水平、機械化水平、良種推廣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05.8萬畝;2022年當年推廣翔玉998、天玉108、五優稻4號、中科發5號、慶林998、吉育47、九農26等適區種植優質品種56個,全市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4%以上,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
“通過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發展及標準化管理,水稻的產量、效益每年都跨上一個新臺階。”永吉縣九月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建波說。他憑借科學種田,被評為2022年全國十佳農民。
“充分調動種糧主體積極性,也是我市糧食產量多年豐產的重要舉措之一。”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我市在惠農補貼政策上嚴格執行“誰種植誰受益”,在財政資金使用上重點扶持糧食規模經營主體。2022年,我市相關部門發放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生產者補貼、三輪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國家糧食補貼資金共計17.9億元;宣傳糧食價格持續走強市場信息,及時發布糧食收購價格信息,提振實際種糧農民增加收益信心。“我去年流轉了吉昌鎮土地5000余畝,種植綠色水稻、大豆。水稻平均畝產715公斤,比2021年增加60公斤,獲得了大豐收。”磐石吉昌鎮吉旺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物菌肥生產車間內,公司負責人門龍春說,“我對今年的產量信心滿滿。”
高效服務是糧食提質增效的關鍵。去年,我市指導農民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栽培技術、玉米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水稻草害防控技術、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等糧食生產增產增效技術28項以上;開展“點餐式”農民培訓,根據農民提出培訓“菜單”,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指導,培訓高素質農民近3000人,輻射帶動農民3萬人以上。
同時,我市大力爭取政策支持,提升項目支撐能力。去年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開展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等病蟲害防治和促早熟面積26萬畝,完成水稻二化螟和稻瘟病防治面積20.5萬畝,打造100個千畝示范方和25個萬畝示范片,輻射帶動面積50萬畝以上。落實化肥減量增效“三新”項目49萬畝、黑土地保護項目19.3萬畝、耕地輪作項目17.5萬畝。落實省級農業生產救災項目資金576萬元,落實中央財政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項目資金319萬元,完成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面積21.2萬畝。
此外,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也對增產豐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農藥用量控制在9660.26噸,連續3年保持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勢頭;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推廣新技術和新型肥料,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施用總量(折純)為28.91萬噸,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連續3年保持化肥減量增效良好態勢;持續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專項整治,回收處理農藥包裝廢棄物333噸,持續6年保持全省領先位置,有力保護了黑土地資源和水生態環境。
2022年我市克服疫情影響,相繼開展暢通農資下擺、保障農民返鄉、促進復產復工、實行“代耕代種”等工作,發放2.13萬張農資通行證,恢復1339家農資經營門店,組織9.69萬農民返鄉備耕。我市成為全省備春耕工作部署最早、返鄉農民集中轉運最早、開啟春播生產最早的地區。
“2023年春耕在即,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將穩定在985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作將更加深入,種業振興會更扎實地推動,高山區半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會有效提高,構建起多元的食物供給體系,從而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壓艙石’。”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松花江網編輯 陳炳橋)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