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走進校園的工匠大師何時不再“兩頭跑”?(主題)
中工網北京3月6日電(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羅筱曉 陳曉燕 陳華)“10來年前,我作為企業高技能人才代表去技師院校任教時,公司不太支持。”全國兩會上,談到自己身份的轉變,安徽省阜陽技師學院汽車工程系副主任賈亮代表說起一段往事。在“兩頭跑”3年多后終究難以“兩全其美”,賈亮辭去公司工作,成為一名專職教師。
技能大師進校園,是我國職業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經之一。然而,一線師傅要長期當職業院校的老師,并非易事。兩會前夕,在石家莊多所職業院校調研時,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委員發現,幾乎沒有來自企業的技能人才能系統性地給學生上課。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技能人才上講臺會減少他們的生產時間,企業覺得‘虧’。”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天亮代表表示。
過去幾年,不少新企業落地湖南湘西州,但當地職業院校學生去企業跟師傅學習的機會并沒有顯著增加。據江天亮代表了解,一方面因為企業要顧慮設備和學生安全;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沒有明確一線技能人才帶實習生的待遇,師傅們也缺乏積極性。
實際上,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有著豐富實操經驗的一線工匠大師十分稀缺。浙江晨光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監督科長韓其芳委員到北京參會的前一天,與嘉興交通學校簽訂了新的聘任協議,成為該校客座教授。
此前,韓其芳委員每個周末到平湖技師學院授課,平時如果學校有急需解決的專業難題,他也能及時去現場支招。韓其芳委員介紹,平湖技師學院開設了許多職業院校沒有的電纜專業,這方面人才是他所在公司迫切需要的,因此公司很支持他去“兼職”。
“如此貼合的校企合作‘可遇不可求’。”韓其芳委員的講述讓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火花小組組長王欽峰代表很羨慕。王欽峰代表發現,由于不少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與企業發展實際不貼合,僅靠技能大師進校園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入職即可上手的畢業生。“長此以往,企業不愿再做無用功。”王欽峰代表說。
“把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各級產教融合企業名單,有助于推動師傅當老師。”貴州省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系教授邱寧宏代表所在的院系,去年底與當地一家企業聯辦了“農業大數據人才實訓班”,學生直接到生產一線學習。這家公司入選了貴州省產教融合企業名單,享受金融、財政等政策優惠,也擔負起了更多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責任。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