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兩會瞭望】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蔣菡
不是只有機器人替代工人,工人還能給機器人當“師傅”。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高級技師成衛東代表說,他去年收了幾個機器人當“徒弟”——把自己的經驗技能提供給碼頭的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作為基礎數據,并在它們遇到問題時“指點迷津”。他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建議《在構建技術創新體系中更好發揮基層產業工人作用》,希望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一線產業工人能更好地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作出更多貢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有媒體梳理2018年到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創新”一詞出現了198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新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尤其在追求高質量發展成為首要任務的當下。而在技術創新體系中更好發揮基層產業工人的作用,亟待得到各方更多重視。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碼頭干了25年的成衛東代表從智能碼頭發展的步伐中感知到先進技術加持給傳統產業帶來的巨大變革,也從機器人使用過程中體會到工人依然不可或缺。產業工人身處生產的最前沿,最了解生產過程中的痛點,最清楚一線工人的需求,也最可能敏銳覺察到新技術應用、新設備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調整和提升的環節,這些都是小改小革、點滴創新的源頭。
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生產車間的變化日新月異。走進一個現代化車間,很多人會感嘆“機器人比人多”,繁重的體力活被機器人替代,枯燥的重復勞動由機器人代勞,精細的技術活由機器人“操刀”。這些都是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
但如果在車間里多待一會兒,我們會發現工人尤其是技能人才的不可替代。比如,使用機器人提高了效率,但要進一步縮短某道工序的時間,還需要工人開動腦筋;使用機器人生產中出現瑕疵,需要工人分析改進;再先進的機器人也只是一個“設備”,如何讓它更高效、更高質量地運轉,仍有待人的“調教”。“智造”的背后離不開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在國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之際,應用層面的技術創新也不可小覷。既要有人守著實驗室尋找原始創新的密碼,也要有人埋頭一線小改小革。
要點燃產業工人勤于創新、樂于創新的熱情,需要有更肥沃的創新土壤,讓他們在創新中更有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相關部門在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產業工人的特點及需求,相關企業應在創新機制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熱愛創新的工人更多肯定和獎勵。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一個創新型國家,不僅需要創新型的科研人才,也需要更多創新型的產業工人。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都離不開高技能、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