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線代表委員心聲】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維硯 陳曉燕
【聲音】“亟須產、學、研、用各界通力合作,加快構建‘智造’人才培養體系。”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存在缺口,亟須產、學、研、用各界通力合作,加快構建‘智造’人才培養體系。”這次參會,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一車間主任工藝師劉爭委員帶來了“關于加強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提案”。
據統計,中國有450萬家制造業企業,這些制造業企業在未來10年~20年間,至少有20%的企業要向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方向轉型,對于智能制造各類人才需求巨大。據預測,2020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約750萬人,缺口約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總量900萬人,缺口450萬人。
劉爭委員指出,目前的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技術發展,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據調研,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2年~4年的教學滯后時間,采用速成的培訓方式很難培養出基礎素質扎實的高技能人才。要真正成為高技能人才,一般需要8年以上職業經歷,并通過大量技術實踐才可能實現。
劉爭委員建議,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發展,構建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完善職業能力等級體系,健全技術技能人才評價標準,完善企業內部晉升制度,為創新復合工種提供多渠道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加強對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技能職業的宣傳引導,提升社會對智能制造職業的認同度,提升相關從業者的薪酬待遇,在人才落戶、職稱評審、技能等級認定等青年人才重點關注的領域,提供優惠政策,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中工網北京3月9日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