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拌料、套袋、裝車、滅菌、冷卻、接菌、送貨、吊棚,蛟河市黃松甸鎮三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半自動化生產車間機器轟鳴,人們正在搶抓工期,有序生產。目前,全鎮有黑木耳菌包加工廠7家。其中,日產4萬木耳菌包的加工廠有6家,設計日產13萬木耳菌包的加工廠有1家,輻射帶動500余人就業。
在“中國黑木耳之鄉”黃松甸鎮,菌包生產車間化正將菌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真正讓菌農實現了省力又增收。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黃松甸鎮絕大多數人家就種植黑木耳。這里的黑木耳產量多、質量好,全國聞名。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松甸鎮把黑木耳產業作為全鎮發展之根、致富之基。現在,全鎮100%的村屯從事黑木耳生產,農民90%以上的經濟收入來源于黑木耳產業。
然而,多年來,菌包主要是由菌農家庭作坊來完成的,難以形成有效規模。
實現黑木耳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是產業加快發展的關鍵。去年,蛟河市爭取到了中央、省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62萬元。經過全盤謀劃,他們決定用這筆資金建設黃松甸鎮三合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菌包加工廠。今年1月,一個總投資712萬元、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的菌包加工廠開工試生產。設計生產能力為日產菌包13萬袋,目前日產8.6萬袋。加工廠一開工,就接到了300萬袋訂單。
“去年我家雇了7個人,40多天做了15萬個菌包。今年村里上了菌包廠,自家不做了,訂了20萬個菌包,這兩天就送到家了。”蛟河市黃松甸鎮三合村村民孫瑞芳說,增加的5萬個菌包能增收近10萬元,也不用自己吊棚了,省心省力。
三合村黨支部以三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抓手,采用“合作社+生產車間+農戶”運作模式,打造三合村菌包加工廠,今年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解決勞動力穩定就地就業100余人。
黃松甸鎮黨委書記王秀范說:“我們依托黑木耳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菌包加工生產,補菌包工廠化生產的短板,今后將繼續積極引進菌包加工流水線,把全鎮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推向一個新階段。”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紅 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