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自然資源部:激活大數據“富礦” 讓規劃更“智慧”
基礎調查、遙感影像、地圖導航等時空大數據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監測、評估等工作中。自然資源部今天(11日)正式發布《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規范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時空大數據的收集、處理、使用標準。
《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確立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的總體框架,明確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的采集要求、典型場景的指標與數據服務要求。比如《規定》還特別加強了對人口分布、職業和住房之間的關系、城市活力、安全應急等空間特征識別方面的時空大數據應用進行了規范,要求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有針對性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空間品質。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二級巡視員王偉表示:打個比方,15分鐘的社區生活圈,我們社區里居住的市民們,它周圍15分鐘步行能夠到達的菜市場、文化站、小學、中學、養老服務中心、商場、超市等等這些服務城市市民的基礎設施,它的一個通達情況,有了這個規定,智慧規劃所需要的海量的眾多的數據支撐會有相應的保障。
王偉介紹,時空數據反映人類活動的時空規律,是一切大數據集合和聚合的基礎時空框架,是國土空間規劃重要基礎時空信息共享平臺。過去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數據以國土調查、遙感監測等靜態數據為主,時間屬性較弱。對此《規定》還特別注重導航信息、互聯網地圖等空間數據應用,這些高頻時空大數據,具有很強的時間屬性,可以支撐我們更加精細、更加動態甚至是實時地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夯實數字化生態構建的基礎。
此外,《規定》還要求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對國土空間規劃時空大數據采集、處理、應用的交互和協同,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提供支持,實現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斷提升空間治理效能水平。
(總臺央視記者 譚振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