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4月中旬,蛟河市拉法街常家村欣源家庭農場。
盡管那幾天氣溫寒涼,可是大棚里溫暖舒適,第一批嫁接成功的香瓜秧苗每個叉上的葉片已經有4個,黃色的小花點綴在綠色的瓜秧上顯得溫柔嫵媚,蜜蜂在花間飛舞為大棚里增添了無限生機。
姚子娟,今年45歲。1995年開始經營大棚果蔬多次均未成功。
不服輸的姚子娟意識到,在大棚里淘金,不能僅靠勤勞,必須掌握先進技術。1999年,她去南方學習,看到香瓜產量高,便開始了嘗試。這次,她將南方的專業人員請到大棚里來指導。
“種植香瓜既要防重茬,又要增強抗病能力,用哈密瓜嫁接香瓜就能做到,而且香瓜產量高還甜。要想種香瓜賺大錢,就要打好時間差,讓香瓜提前上市。”師傅的話讓姚子娟受益匪淺。從此她當起了大棚香瓜的“時間管家”。
每年3月份嫁接,5月中旬香瓜就能上市,比大地香瓜早上市一個月,每斤能多賣兩三元錢。掌握了新式種植技術,姚子娟嘗到了甜頭兒。她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她與朋友合伙,經營了100棟大棚,成為了蛟河市最大的棚膜園區。
在探索香瓜種植的過程中,姚子娟以敏銳的眼光抓住了多元化種植的商機。種植香瓜,到了冬天,大棚就會閑置。
“一畝大棚一年的費用1700元錢,閑置太可惜!”聽說有人冬天種植刺嫩芽等山野菜,她馬上付諸行動,外出學習、聘請專家指導。姚子娟的大棚里冬天開始熱鬧起來。當一切走上正軌,年前上市的山野菜卻賣不出去。這可急壞了姚子娟。姚子娟挨個超市推介,發快手,憑借著踏實肯干的韌勁,她硬是一步步打開了市場。姚子娟的反季山野菜經濟效益越來越高,年產值可達700余萬元。她又在新農街流轉了3.5公頃土地,用來培育刺嫩芽苗。眼下,在刺嫩芽基地里,一些快遞公司一個訂單接著一個訂單發貨。
“這么多大棚,我干不過來,就找了幾個朋友合伙種植。春天種植榆黃蘑、西瓜、香瓜、葡萄、黃瓜,秋天種植反季節山野菜趕在春節期間上市,掌握好了種植技術、保鮮技術,打好時間差,利潤每年都挺好。”姚子娟說,每年園區里雇工工資支出就要100萬元左右。
說到未來的目標,姚子娟露出了笑容:“現在,國家的政策好,農業是最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越來越有吸引力的職業。我嘗試著把自己的大棚做好做強,帶動村里的人共同致富。”(松花江網編輯 遲媛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