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沙野,中國農業大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
地點:
【資料圖】
吉林省梨樹縣玉米科技小院
扎進梨樹縣玉米科技小院,轉眼6年了。
我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三棵樹村的時間,遠超在校園的時光。每天起早摸黑下地,在試驗田里做科學研究,在田埂邊做農業科技推廣,從白凈小伙兒曬成了黝黑莊稼漢,我卻樂此不疲。
今天,我又被村民錯認為修路工人了。扛著一把鐵鍬,圍著擦汗毛巾,穿著從勞保市場買來的工裝,確實不像個博士。
回想6年前,我來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農戶家吃飯。為了讓大家盡快學會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正確選擇玉米品種、科學提高玉米產量、減少成本增加收益,我總是飯桌上“說話最多的人”。
一來一往間,關系越拉越近。現在,這些“種田老把式”終于愿意相信我這個“小院研究生”比他們更懂這片黑土地,能種出成本更低、產量更高的玉米。
田間地頭的酸甜苦辣,歷歷在目。優化良種選擇,使玉米從高稈粗莖、養分低效型變成了耐密、抗倒伏、高產高效型玉米品種;升級先進農機技術,使秸稈覆蓋少免耕在東北這種熱量條件較差的雨養區能夠有效推行;推廣玉米促根壯苗技術,利用微生物菌劑及玉米生長調節劑技術讓生產效率提高;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運營管理模式,促進合作社轉型升級……6年來,我感受到村民們對科學種田的認可,他們對技術培訓的渴望追求得到滿足,就像大地遇上了一場春雨。
如今,我所接觸的農戶,化肥使用量少了,除草劑使用量少了,種地成本節約了,玉米平均產量大幅增加。在田間觀摩會上,這些“種田老把式”也成了“土專家”,會積極與其他農戶分享自己的種地經驗、護田方法。這樣的分享真好,科技小院的技術服務能惠及更多村民了。
前不久,村民老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家里的苞米比上年多賣了1000多元,算上省下來的化肥錢,一墑地多掙了2000多元。這幫小院的學生,確實懂農業。”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心里美滋滋的。
天黑了,星星真亮。從試驗田里采集回來的作物樣品鋪滿了院子,明天又該忙了。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