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桂海潮: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我非常期待
在這次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當中還有一個新面孔——航天員桂海潮,桂海潮是中國空間站的首位載荷專家,擔負著在空間站開展大量科學實驗的重要使命。總臺記者在對他的采訪中感受到,專業、細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質。
【資料圖】
正在穿著水下訓練航天服進行中性浮力水槽訓練的是神舟十六號乘組,其中,桂海潮略顯與眾不同,這副近視眼鏡也向人們透露了他獨特的身份。
今年36歲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2018年5月,我國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為滿足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這次選拔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這個消息對于從學生時代就對航天有強烈探知欲的桂海潮來說,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航天員桂海潮:我在國外學習交流期間,2016年的時候恰好趕上國外有一批宇航員的招募,當時我聽到了以后我就在想,要是我們國家也能把航天員的招聘面向社會的人員開放那該多好,沒想來一轉眼,回來剛工作半年就收到這么一個消息,所以說報名的時候是想都沒想,毫不猶豫就向我們學院的人事老師報名了。
桂海潮經過層層選拔,從眾多報名參選的人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4名載荷專家其中之一。載荷專家與以往從飛行員中選拔的航天員不同,他們擁有更加專精的技術方向,但是作為航天員,他們從選拔到訓練,對體能的要求非常苛刻。
航天員桂海潮:我們載荷專家選拔的時候通過的測試是6個G的超重,但是最終的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剛入隊的測評當中,呼吸對抗的動作也不是很在節奏。另外一個項目是轉椅,每一次在做完轉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覺到天旋地轉的。通過請教教員,找經驗,在每一次體訓課之后都安排了一些自己的加練,學習飛行員他們訓練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前庭的耐受性,增加它的刺激,那到今年測試的時候,也是達到了一級的水平。
按照航天員訓練大綱,第三批航天員需要開展八大類、百余項的訓練。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要完成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對桂海潮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航天員桂海潮:沙漠野外生存訓練,你需要獨立地生存兩天,而且完成規定的任務。再有是這個狹小密閉環境當中進行了72小時的睡眠剝奪實驗,你要保證自己不要睡著,同時心理和情緒狀態要穩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但是真正做下來了以后你會發現,自己身上原來具備這樣的潛能,也同樣的是這樣的這個科目,讓我們對于未來長期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有了心理上、信心上的一個建設。
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載荷的進出艙也越發頻繁,神舟十六號在軌任務期間,桂海潮要和景海鵬、朱楊柱一起,完成空間站一些艙外子系統設備的出艙、安裝,以及暴露載荷在外太空高輻射、高真空、原子氧的環境當中進行實驗和研究。
航天員桂海潮:從最早的潛水訓練到基本的通用的作業能力訓練,再到面向具體的作業任務的專項的一個出艙程序訓練,包括水下的部分,水下主要是作業技能、操作技能,再有就是出艙程序,再有就是虛擬現實,多種手段、多種訓練方式的結合,讓我們快速掌握了這樣的一個技能。
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有著豐富的實驗室經歷,在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成果豐碩,在SCI發表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研究也為神舟十六號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航天員桂海潮: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后,科學實驗項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還有的專業性操作的技能要求的程度也比之前大幅提高,形成這樣的一種職責分工以后,可以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情,保證在長期飛行的過程當中,這么大數量的科學載荷、科學實驗更加穩妥、可靠,提高我們的成功率。
厚積薄發,對于即將到來的5個月的太空之旅,桂海潮充滿了期待。
航天員桂海潮:到今天為止,我覺得從身體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準備好了,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而且也非常期待,進入我們國家的空間站。太空這樣一個獨特、神秘的環境里面,我覺得我特別想把這一次的任務當成一個發現之旅,再有就是太空這么美麗的觀景的平臺,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我們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也期待能夠在這樣壯美的環境當中放飛自己的思緒,暢想任何可以想象的東西。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