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十六乘組的航天飛行工程師,航天員朱楊柱從少年時,也有一個翱翔藍天的夢想。2020年9月,經過層層選拔,入選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系統訓練,他從一名軍校教員成長為一名具備飛行能力的航天員,明天(30日)他即將踏上太空之旅,實現自己的飛天夢。
正在進行訓練的就是航天員朱楊柱,經過嚴格系統的訓練,他已經熟練掌握了所有飛行程序及操作規程,2022年入選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在這次任務中,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主要負責空間站整個飛行器平臺系統的日常維護、保養等工作。
(資料圖片)
航天員 朱楊柱:出現一些可能小故障什么的,是需要工程師去參與,去與地面協同,恢復我們的運行狀態,我更多的是平臺的一些產品的維護維修。
今年36歲的朱楊柱,出生在江蘇沛縣,從小就有一個翱翔藍天的夢想。讀高中時與空軍招飛選拔失之交臂,在老師和家人的建議下,朱楊柱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堅定地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
航天員 朱楊柱:當時就只報了一個志愿就是國防科技大學,而且我一定要報跟飛行有關的專業,一看正好國防科大里面有航天學院,叫飛行器系統與工程這個專業,所以說我就選了這一個專業,而且不接受調劑,要考就考最好的。
2005年,朱楊柱如愿成為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學院的一名學員。在軍校期間,朱楊柱一直沉浸在自己熱愛的飛行專業研究領域。大四那年,正在加緊備戰研究生考試的朱楊柱,得知空軍面向大學生招收飛行員的消息,再次點燃了他的飛行夢。
航天員 朱楊柱:到了進了這個復選,復選其實很多項目也過了,差一點點,擦肩而過了吧,又與飛行擦肩而過 。
雖然無緣飛行夢,朱楊柱卻得以在國防科技大學繼續深造,從空氣動力學到流體動力學,十年潛心研究,在航天飛行領域的深厚理論功底,為他日后成為一名航天飛行工程師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初,我國啟動了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已經在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擔任副教授的朱楊柱,毫不猶豫地選擇報名。
航天員 朱楊柱:航天工程大學是一個選拔的單位,沒想到我又來了,第三次有機會向自己的夢想再努力一把。就是我當時也想著順其自然吧,就是重在參與。后來又很意外地走到了復選,又到定選。到第三次的時候就沒有抱太大希望,反而收獲了希望。
第三批航天員的訓練,要進行八大類、百余項課目的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其中,光基礎理論學習就包括了高等數學、飛行動力學、空氣動力學、宇宙航行學以及航天醫學知識等二十幾門課程。
航天員 朱楊柱:就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當時上這個基礎理論力學的時候,理論力學就用了一上午把它弄完了。我們三批進來以后時間很短,緊接著很快要去執行任務,要趕得更快一些,而且可能立足于我們自身有一些知識背景。
除了理論基礎,航天員還必須具備在軌執行任務的能力。航天員要在中性浮力水槽中模擬進行艙外訓練,由于水的浮力和阻力,航天員需要更多的力量和耐力來完成各種動作,這也是航天員訓練中最辛苦的課目之一。
航天員 朱楊柱:我比較喜歡水下訓練,就是感覺像飛起來的感覺。我說這個水下訓練能不能多給我加兩次,回來以后會感覺睡得比較香,實際上是有疲憊的,但是我沒有覺得這個疲憊會影響我的發揮、影響操作,我反而覺得它這個整個水下移動的過程、操作的過程,都是比較有樂趣的。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后,將對接于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按照任務規劃,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將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和貨物氣閘艙出艙任務;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開展平臺管理工作、航天員保障相關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動。
航天員 朱楊柱:我覺得要是對于執行任務來講的話,我們用兩年多的時間,目前來看也是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的。在訓練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問題要的是效率,我們一切都是以戰斗力為標準,向戰斗力看齊,這樣的話就是我們上“戰場”也能胸有成竹。
中國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神舟十六號乘組是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作為空間站的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對未來空間站將發揮的作用充滿了期待。
航天員 朱楊柱:現在空間站三艙已經建成,很多機柜都已經上去了,很多機柜都已經到位了,而且我們這一次有很多很多的科學實驗。我期待就是上去以后協助地面人員,讓咱們的空間站更加穩定高效、長久安全地運行 。爭取咱們的空間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我覺得會讓大家耳目一新,會看到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出來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