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波光瀲滟,水鳥翩翩,江豚游弋。6月1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來到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洼,這里的風景如詩如畫。
在當地居民李鳳友的記憶里,薛家洼以前的景色并非如此。農民出身的李鳳友,過去和家人以種地為生。他熟悉的薛家洼,曾經遍布非法碼頭、固廢堆場,“以前的時候,這里是‘臟亂差’的地方”。
馬鞍山因工業而興,以工業立市。而位于馬鞍山兩個主城區交匯之處的薛家洼,在生態綜合整治前,7家散亂污企業、3家非法碼頭、1處固廢堆放點遍布于此。由此引發的污染,破壞了這里的自然與人居環境。
變化,在2019年加速。這一年,馬鞍山市政府以薛家洼為突破口,持續推進長江東岸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整治區域長達23公里,總面積為30平方公里。
幾年之間,這里拆除了非法碼頭 153家 ,整治散亂污企業 759 家,清理固廢堆放點 95 處,造林綠化,退漁還濕……
不僅如此,這里的漁民結束了“水上漂”的生活,而無數跟李鳳友一樣種地為生的勞動者,也在山水之間找到了新的工作,“我們農民也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
如今的薛家洼,人們常于清晨和傍晚來此,捕捉晨曦與晚霞的光影。江岸邊,孩子們自由嬉戲,而從他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開始,薛家洼已是濱江見江,臨水親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丹丹 陳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