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隨著一聲汽笛響起,朔黃鐵路2萬噸重載自動駕駛試驗列車,順利駛入黃驊港站,精準停靠在指定位置。這標志著我國重載自動駕駛列車正式邁入“全自主時代”。
試驗列車共216節車輛,全長約2.6公里,總重達到21600噸。此前,它沿我國能源運輸大動脈、“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朔黃鐵路展開運行試驗,其中近一半的線路分布在山區,最大線路坡度達12‰,車頭與車尾的自然落差最高達30余米。
(資料圖)
列車全程采用自動駕駛控制,試驗結果表明,在智能控制方面,實現100%自動化控車,全程運行平穩,到站停車精準、正點。
朔黃鐵路機輛分公司機務電力運用管理中心主任 侯治:此次兩萬噸重載列車自動駕駛試驗是基于全自主牽引網絡控制、空氣制動、無線同步操控等車載控制系統,其自動駕駛裝置采用自主研發的最高安全等級的SIL4平臺,實現了關鍵系統、關鍵技術的完整、自主、可控。
我國重載鐵路運輸多項技術指標世界領先,但長期以來核心車載控制系統,并不完全具備自主知識產權。2019年起,我國開啟了兩萬噸重載列車自動駕駛研制攻關。此次自動駕駛的試驗列車,核心控制系統均實現國產自主化,接下來還將在全國主要重載鐵路線進行推廣,推動重載鐵路科技創新實現更多突破。
新聞鏈接:我國重載鐵路整體運力居世界第一
重載運輸是國際公認的鐵路貨運發展方向,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重載運輸,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目前我國重載鐵路的整體運力已居世界第一。
根據國際重載協會制定的標準,重載鐵路是指“每列車牽引重量不少于8000噸,車輛軸重不小于27噸;鐵路線路長度不少于150公里的路段;每年貨運量不少于4000噸”這三個條件滿足兩個,就可以視作重載鐵路。
我國鐵路重載運輸試驗始于1984年。1992年我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雙線電氣化鐵路——大秦鐵路全線開通,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包括大秦鐵路,朔黃、瓦日、浩吉、唐呼、包神等煤運專線在內,我國牽引重量8000噸以上的重載鐵路總里程已超5000公里,形成了覆蓋全國鐵路網的重載鐵路運輸新格局。其中,大秦鐵路、朔黃鐵路常態化開行2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年運量分別突破4.5億噸和3.6億噸,在“年運量、行車密度、運輸效率”等指標上實現了全球引領。
(總臺央視記者 翟壯 鄭連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