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全境深居其中。這里曾經黃沙漫天,寸草不生,如今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在這里,人類自身的努力起到了作用。在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前夕,《面對面》記者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采訪了被譽為“治沙女王”的殷玉珍。近40年時間里,她和丈夫創造了種出7萬畝沙漠綠洲的奇跡。
(資料圖片)
1985年正月,19歲的殷玉珍坐著毛驢車,從老家陜西省靖邊縣東坑鄉嫁到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一個叫井背塘的地方,婚房只是一個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
殷玉珍:當時我們的婚房就能站兩個人,沒有床,有瓷罐子放糧的。
記者:有水沒有?
殷玉珍:水就是我們前面有一個沙坑子里頭,一罐水里頭有半罐子沙。
記者:那這日子怎么過,你在娘家那日子比這好還是比這賴?
殷玉珍:我娘家的日子比這好,我們那個莊子里頭都是平原,黃土地,來了這個地方,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不可能在這地方活得下來。
記者:當時要是不想過,你得有選擇吧?
殷玉珍:唯一的選擇就想死,連個死的辦法都沒有,后來想還不如回娘家去看看我媽,我們那有口大機井,我就想不如跳那個機井里死了,后來到離我們家不遠的一個大口井,我就號啕大哭,放不下我媽,還有我弟弟。
放棄輕生念頭,殷玉珍返回沙漠深處,但殘酷的現實處處考驗著她的毅力,她嘗試著離家出走,但最終因為心疼丈夫,也放棄了。
殷玉珍從老家帶回兩棵楊樹苗,栽種到沙漠深處新家的門口。
記者:種活了沒有?
殷玉珍:當時兩棵楊樹都發芽了,后來我就為了看根根,把一個挖死了。
記者:想看看,結果給看死了。
殷玉珍:對,一個活了。
記者:這個活了以后就是一棵樹而已啊。
殷玉珍:但是你能看它,你能跟它說話。
記者:那你跟樹說什么?
殷玉珍:跟樹就是說,長吧,長吧,長大你好好發芽吧,還能跟我蔽涼。
這顆楊樹苗的成活,給沙漠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給殷玉珍的心里帶來了一絲希望。
殷玉珍:那時間很窮,因為沒有米,后來用玉米碎熬了一鍋粥,后來大風來了,一下子連鍋灶都給我打翻在那了。
記者:當時那粥很金貴吧?
殷玉珍:很金貴,你三天吃那么一頓飯,然后又把腳給燙了。后來我就發誓,我說我寧可種樹累死,我也不能讓你沙子把我欺負死。
聽說殷玉珍要在沙漠里種樹,有人覺得是她腦子出了問題,連自己的親人也都不相信她。“我姐一直不贊同我,我說你看我種出樹,將來肯定能種出糧,而且我要過上好日子,我也要有電燈電話,我姐說你有電燈電話,狗頭上就會長犄角。”
1986年春天,結婚的第二年,殷玉珍用家里最值錢的,唯一一只羊換回600株樹苗,和丈夫一起栽種在家的四周。那一年,600棵樹苗經歷了干旱和風霜之后,最后存活了不到10棵,但這讓殷玉珍看到了希望。從此,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沙戰斗打響了。為了得到更多的樹苗,丈夫白萬祥外出打工,只要樹不要錢。
除了勉強填飽肚子之外,殷玉珍一家的收入幾乎全被投入種樹治沙上。然而,風沙肆虐,他們的種樹之路異常艱難。
殷玉珍:有一天風沙刮得實在大了,誰也看不見誰,就我們兩個人看不見,他拿著鐵鍬,我抓著把子,好在我們家的狗叫了,我們聽著狗叫聲才回了家。
一年秋天,殷玉珍和丈夫種下的幾千棵樹苗一夜之間被風沙吞沒。
記者:經常哭吧。
殷玉珍:我哭一般不讓我愛人看見,我就在高粱上嚎了一頓,起來把眼睛擦得好好的。因為我已經咬牙了,我說我就不相信治不住這個沙子。你只是刮一個春天,刮四個月到五個月,但是你六七月風就停了,不刮了,那我沒白沒黑地干,我還就不相信把你治不定。
1989年春天,丈夫白萬祥打工時聽說附近村里有5萬棵樹苗沒人要,這些樹苗原本是政府號召村民植樹,免費發放的,但植樹帶不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就被大家遺棄了。殷玉珍夫婦知道后,馬上與村民們商量,依然是打工不要錢只要樹苗。殷玉珍和丈夫每天翻越一道道沙梁,來回20多里的沙漠,硬是將5萬棵樹苗全部拉回家。
記者:你要背著多少樹苗子上來?
殷玉珍:我背兩捆苗子,大概是一百多斤到二百斤,一捆苗子是一百株。
記者:背著往上走,很重吧?
殷玉珍:拽著牛尾巴,它還馱著。
記者:牛馱著多少樹苗子?
殷玉珍:牛馱著四捆子,就是四百來斤。
殷玉珍:我還拽著牛尾巴,后來看見這上有血點,牛下崽了,腦袋晃來晃去,牛崽子生下來還活著,母牛也活著。我特別高興,我把這個梁起名歡喜梁。
那一年,殷玉珍和丈夫沒日沒夜將背回來的樹苗全部給栽種上。
年復一年,殷玉珍和丈夫摸索出了用灌木擋風固沙,蓄水保墑,再層層設防的種樹方法,他們種活的樹越來越多,綠色在沙漠中不斷延伸。1999年,他們種樹治沙的事跡為外界所知,開始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那一年,他們已經種樹近三萬畝。
之后,在當地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扶持下,殷玉珍和丈夫的種樹治沙事業快速發展,沙漠綠洲達到了七萬畝。他們也帶動了周邊群眾積極治沙種樹,涌現30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240多戶。如今,烏審旗的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7.2%提升至32.92%。而作為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區域,內蒙古的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3.21%提高到目前的20.79%,殷玉珍也收獲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華環境獎、全國防沙治沙標兵、時代楷模等眾多榮譽稱號。
2017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她還代表中國走上論壇,講述沙漠防治與脫貧的中國經驗。
記者:你現在是要巡林?
殷玉珍:對,我要巡林,因為怕著火,怕其他的牲口進林地。
記者:你一個人也巡不過來。
殷玉珍:巡不過來我還有兒子,現在用車巡,像過去,我拄著棍,一個人走著巡,那時候我不害怕,現在已經林子大了,我還有點害怕。
記者:你怕啥?
殷玉珍:我就怕這里頭怕有狼。
記者:都有狼了,說明生態好。
殷玉珍:因為這里頭好多的動物。
記者:是不是有種檢閱的感覺?
殷玉珍:是的,來的時候可以跟他們擺擺手,大家長得好,同志們長得好。
因為種了樹,風沙少了,雨水多了,氣候土壤開始適宜種莊稼。2022年,殷玉珍引進谷子新品種,長出的谷穗又粗又長,熬出來的米粥清香油亮,一斤能賣45元,成為高端市場上的搶手貨。
如今,憑借特色種植和養殖,殷玉珍夫婦每年收入100多萬元,“種樹能人”也成了“致富能人”。在殷玉珍對未來的規劃里,進一步通過種樹、種植、養殖的良性循環發展,不但向沙漠要綠色,也向沙漠要效益。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未來也有些擔心,希望大學學習園林專業的小兒子能夠留在身邊繼承她的事業。
記者:你為什么要把孩子留自己身邊?
殷玉珍:那我要是不在了,我沙漠里頭這么多孩子也需要人照顧。
記者:你也把樹當成你孩子?
殷玉珍:對。
殷玉珍兒子 白國才:之前我們一起去歡喜梁的時候,她就跟我說,你看這群樹,見我來了之后都和我打招呼呢。
記者:你心里怎么想?
白國才:我覺得它們和我們家已經融為一體了,它們也是我的親人。
記者:你的專業能不能幫上他們?
白國才:能,能更好把這些林子規劃起來。
制片人丨劉斌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張宏飛
編導丨王惠東
責編丨王楓
編輯丨張宏飛
攝像丨楊帆 劉洪波 高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