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在吉林省大安市,“90后”鹽堿地改良團隊成員李雪、程曉鵬來到農田查看水稻長勢。微風輕拂,稻苗搖曳,田園風景優美如畫。然而很難想象,多年以前,這里竟是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資料圖片)
吉林省大安市鹽堿地改良團隊成員李雪說,鹽堿地“春天一刮風基本上就跟能見度不足200米似的,全是風,全是沙。”
大安,是吉林省白城市下轄的縣級市。吉林白城地區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域內半數以上耕地為鹽堿地。鹽堿地不利于農作物正常生長,為了改變土壤性狀,一代代科研人員在這里接力扎根。從2016年開始,一批從校園走出的“新農人”開始嘗試在鹽堿地里種水稻。
吉林省大安市鹽堿地改良團隊成員程曉鵬說,“確實是非常苦,因為日曬啊、風吹啊,(以前)上學的時候沒體驗過。”
鹽堿地改良關鍵在于兩點。一是通過監測了解稻田土壤的pH值,二是如何將pH值高的水排出田塊。經過科技攻關,團隊研發出了一套智能排灌系統,解決了鹽堿脅迫難題。改良第二年,土壤pH值就由10降到8,水稻畝產達到了良田標準。
長期在鹽堿地工作,是一份苦差事,但這群年輕人卻始終于此堅守。
李雪說,“中國(耕地保護)紅線不是18億畝嗎,鹽堿地不在內啊。改良1畝鹽堿地就(相當于)增加1畝耕地,是吧?就這個信念支持大家干下去。”
“隨著我們現在的改良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的團隊現在從十幾人變成80多人。”程曉鵬說。
這群年輕人開得了拖拉機、收割機,也玩得轉無人機和農業智慧管理系統。他們將青春奉獻給大地,在這片土地上追尋“稻香夢”。
記者:司曉帥
報道員:劉冠男、朱世傲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