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網6月30日電(張曉琪)勾線、分染、罩染、調整、題款、用印,淡勾濃抹間,一幅幅雍容華貴的牡丹躍然紙上。在山東菏澤巨野縣,不僅有生長在田野里的牡丹花,還有“生長”在畫卷上永不凋謝的巨野工筆牡丹畫。
“色筆和水筆各有用途,前者上色,后者潤色,兩支筆輪換交替,作出的畫才富有層次感。”馮會平是巨野縣的一名農民畫師,交談間,只見兩支畫筆在她手中交替使用,一筆一畫、一絲不茍,轉瞬之間,一朵風姿綽約的牡丹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近年來,巨野縣堅持深耕本土繪畫文化,大力實施書畫人才隊伍建設和書畫精品創作工程,以“菏澤牡丹”為主要創作題材的巨野工筆牡丹畫聲名鵲起,深受市場追捧。“村村溢墨香、處處繪新枝”,巨野工筆牡丹畫走上了品牌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成為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和一張齊魯文化的靚麗名片。小小畫筆不僅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也畫出了巨野工筆畫的“大名堂”,一批省級、國家級畫師脫穎而出。
巨野畫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糅合現代工藝手段,精工細作、勾勒嚴謹、工整典雅、色彩絢麗,獨具地方特色。“工筆畫畫種易于入手,普通農民通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就能掌握工筆畫的基本技法,并能夠獨立完成作品。這樣一人帶動一家人,一家帶動一村人,靠一支筆發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巨野書畫院院長程軍偉說。
“很多畫師其實都是普通的農民,從拿筆、練線,到調色,之后再到臨摹,領悟較快的畫師經過兩三個月的學習培訓就能上手”。洪廟村畫室負責人、村繪畫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樹昭說。目前,洪廟繪畫專業合作社累計培訓學員600多人次,合作社成員800多人,帶動了超過5000人從事繪畫。合作社2022年銷售工筆畫作品3萬余幅,全村留守婦女實現了“放下鋤頭拿畫筆”的目標,端上了穩定的“文化飯碗”。
據了解,巨野縣打造了“陪伴花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目的就是突出“為老”“為小”服務,通過推進巨野工筆牡丹畫產業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家門口就業崗位,使工筆牡丹畫普及、技術提升,讓公益培訓遍地開花。
巨野縣是中國文聯命名的“中國農民繪畫之鄉”,也是中國工筆畫學會命名的“中國工筆畫之鄉”。“在巨野,可以說是‘村村有畫室’,工筆畫價格從千元到萬元不等,普通畫師年收入五六萬元,高級別畫師年收入幾十萬元,有的高達上百萬元。工筆牡丹畫已成為齊魯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巨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高素娟說。
為提高工筆畫創作水平和培養后備人才,巨野縣設立書畫產業專項發展基金,一方面利用遍布鄉村的基層書畫院和各類書畫培訓機構,大力培養書畫后備人才,培育壯大書畫產業規模,讓更多的基層群眾靠作畫發展致富。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書畫產業全產業鏈配套建設,協調推進產業創新、領軍人才、領軍企業、基層書畫院、名家工作室、非遺大師工作室、美術類培訓學校、畫廊、裝裱、篆刻、文創開發及物流配套發展。
巨野縣把書畫產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力量”。目前,巨野縣已發展繪畫專業村50個,繪畫專業鎮4個,基層畫院44家,書畫培訓機構160余家,從事創作、銷售、裝裱等書畫產業人員2萬余人,年創作書畫作品120余萬幅。巨野縣的工筆牡丹畫遠銷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工筆牡丹畫市場份額占比80%以上,2023年可實現綜合產值20億元。
一幅畫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更是“畫”出了農民的“花樣生活”。
策劃:錢彤 周紅軍
監制:萬方 郝桂堯 張志龍
統籌:呂放
執行策劃:袁晗
編導:陳碩 張曉琪
攝制:張曉琪 艾苗苗
包裝:丁宇飛 王曄 陳正
實習生:張耕禎
鳴謝:巨野縣委宣傳部
巨野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山東分公司
聯合出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