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湖南常德:探索建立全域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長沙8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郁蔥
西洞庭湖區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近年來,湖南省常德市通過創建“濕地公園”“濕地城市”和建設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力修復一度受損的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很多地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庫容9000多萬立方米的山門水庫和庫容2億立方米的王家廠水庫,看到庫區林海蒼茫,清波蕩漾。
湖南省澧縣山門水庫。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去年以來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偏少很多,庫區水位較正常水位低了好幾米。要在從前,很難保持好水質。”湖南澧州涔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胡衛華說,山門水庫和王家廠水庫都在濕地公園保護范圍之內。近年來,澧縣通過建設濕地恢復工程、實施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項目、強化宣傳教育和監管,顯著改善了澧州涔槐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在目前這種不利氣象條件下,山門水庫還能保持二類水質、王家廠水庫還能保持三類水質,源源不斷為澧縣10多個鄉鎮群眾輸送優質的生產生活用水。
離開澧州涔槐國家濕地公園東行,記者來到位于常德市水域面積達21.8平方公里的柳葉湖。站在湖濱舉目四望,只見藍天、白云、碧水相映成趣,常德市民親切地將其稱為“柳葉藍”。
“2013年以前,城市開發建設如火如荼,水生態環境受到很大影響。在柳葉湖畔的荷花公園,水葫蘆、雜草瘋長,湖水時常出現腥臭味,對市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常德市生態環境局柳葉湖分局局長鄧潔說,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常德市近年來對柳葉湖開展大規模綜合治理與建設,建立起了湖水生態治理與保護長效機制,柳葉湖的面貌隨之煥然一新。
常德市柳葉湖一角。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在西洞庭湖區,像柳葉湖、涔槐濕地一樣受益于保護、治理實現“蝶變”的湖泊濕地還有不少。
在常德市漢壽縣境內的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年推行珍珠退養、清退歐美黑楊等措施,保護區周邊探索稻漁、稻蝦、稻鱉共生等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如今人們在保護區腹地無論沿著漫長岸線行進,還是乘船進入大湖深處,都能看到草長鶯飛、水鳥翔集的原生濕地景象。
在常德市安鄉縣面積達18.3平方公里的珊珀湖,當地采取截污清淤、補水凈水、打造人工濕地、種植水草重構“水下森林”等舉措治湖、護湖。曾被工農業面源污染、水質持續惡化為“劣Ⅴ類”的珊珀湖,目前水體自凈功能和水質正在逐步好轉,生物多樣性也開始有效恢復。
在常德市桃源縣,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實施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河道疏浚、岸坡治理、堤防加固及景觀帶打造等生態工程后,自然環境更加優良。景區采用醒目的電子屏隨時公示負氧離子含量數據。
常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彭美君說,在湖泊星羅棋布、水網縱橫交錯的常德市,目前已經構建了廣域覆蓋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共有13.68萬公頃濕地被納入保護和生態文明治理建設范圍。
柳葉湖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宣傳統戰部部長龔麗說,隨著湖泊濕地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依托山、水、森林、田園等自然資源稟賦,“湖畔”文旅、農旅、商旅融合科創、文創的新興產業正在興起。
水環境改變推動水生植物增多,進而吸引越來越多野生動物“詩意棲居”。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近年新記錄到大天鵝、白頭鶴、草鸮等鳥類20多種、史氏鱘等魚類2種、濕地植被10種。
常德市柳葉湖一角。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在常德市很多湖泊、濕地邊,每當夕陽西下、微風吹拂,湖畔柳葉隨之起舞。游人如織,歡聲笑語,享受著回歸淳樸自然懷抱的快樂。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