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18日表示,我國空間應用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目前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服務國計民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起,就提出了“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的理念,多年來取得了大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成果。
8月18日,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在北京召開。林西強在會上介紹,在載人飛船階段任務中,安排了我國當時規模最大、領域方向最廣的空間科學與應用計劃,對我國空間生命、材料等基礎研究起到開創奠基作用,快速提升了我國對地觀測技術水平,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與應用水平邁上新臺階。在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中,進一步拓展了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實施了70余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其中,空間冷原子鐘、伽馬暴偏振探測儀等項目取得國際領先的科學研究成果,引領我國空間科學與應用快速發展。在空間站階段任務中,立足建設國家太空實驗室,研制了我國覆蓋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最全、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艙外實(試)驗設施。
“截至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服務國計民生?!绷治鲝娬f。
其中,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生物材料、藥物、醫療和農業技術。微重力流體、燃燒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國家材料短板問題、改進相關產品生產加工工藝等作出貢獻。
“例如,通過空間實驗獲得的一種非晶合金制備方法,相關成果已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設備的量產零部件中。”林西強說。
據介紹,利用飛行任務開展的航天育種搭載實驗有3000余項,育成主糧審定品種240多個、蔬菜水果和林草花卉新品種40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3600億元,年增產糧食約26億公斤。
此外,工程應用取得的成果還在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公共服務等國民經濟各領域廣泛應用,助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李國利、黃一宸、鄧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