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資料圖)
一江清水向東流(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逸萌 張翀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作為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立規之地”,湖北宜昌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建好守好三峽生態屏障,著力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宜昌力量。
破解“化工圍江”困局,推動“綠色航道”建設,助力移民村“綠”變“金”……一江清水在持續守護中永續東流。
破解“化工圍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宜昌市猇亭區燈塔廣場,市民們每每駐足于此。燈塔廣場對岸是頗負盛名的荊門山。一首流傳千古的《渡荊門送別》,寫出了地勢由丘陵向平原逐漸開闊,出峽江水一瀉千里的氣勢。
曾經是廠房林立、遍地塵土的磨盤港沙石碼頭,如今已變成水清岸綠的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工業廢棄物磷石膏做成的收納盤、長江三峽庫區漂浮物制作成的塑料椅、橙皮纖維3D打印出的臺燈……在燈塔廣場“長江大保護可持續實踐”藝術展館內,一件件展品向人們訴說著長江大保護的時代旋律。
化工產業是宜昌的當家產業。然而,快速發展的化工業也一度讓當地陷入了“化工圍江”的困局。
2016年,宜昌啟動全市134家化工企業“關停、改造、搬遷、轉型”工作,推動沿長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清零”。近年來,宜昌以主城區長江岸線整治修復為突破口,在湖北省率先啟動碼頭治理。累計拆除取締沿江碼頭216個,積極實施企業關停搬遷后岸線生態修復,全域生態復綠5.27萬畝,修復長江干流岸線96.7公里、支流岸線196公里。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規矩立下后,企業發展走上了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之路。
記者在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看到,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以破解“化工圍江”為契機,興發集團加快了綠色轉型升級的力度,將主導產業從傳統的磷化工切換到微電子新材料、有機硅新材料和新能源賽道。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去年一年創造的產值、利潤和稅收,同4年前相比都翻了番,開發的高科技黑磷制品每克價格“比黃金還貴得多”。
“10年前我們的產品論噸賣,5年前我們的產品論公斤賣,現在我們的產品論克賣。”興發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曉清說。
打造綠色航道
“現在貨運繁忙,這次等閘估計要七八天,閑著也是閑著,我們就上來看看書、買點東西。”正在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圖書館看書的吳志濤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這位30歲的小伙子和哥哥一起跑貨運,從江蘇到重慶,跑一個來回要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每當遇上等閘,他就來這里逛逛,圖書館、健身器材、醫療所、理發,都是免費的服務。
位于三峽壩上沙灣錨地的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包括過閘船舶安檢站、綠色通航服務站和三峽水上溫情驛站。其中,綠色通航服務站以綠色能源供應和船舶防污染為主要服務功能。
綜合服務區應用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岸電等技術,迄今為止已為超過1.4萬余艘次船舶提供清潔能源服務,岸電供應近1900萬度,減少各類氣體排放超1.9萬噸,為水運行業減污降碳、綠色轉型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夜幕降臨,在宜昌九碼頭的青山綠水之間,一艘純電動游輪上人頭攢動。在這艘船上,記者感受不到顛簸,也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
這艘名為“長江三峽1”號的純電動游輪可容納1300人,游輪上配備了容量達7500千瓦時的船用動力電池,相當于100輛以上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總和。目前主要運行兩壩一峽、長江夜游等旅游航線。
“長江三峽1”號游輪利用清潔水電驅動,一次充電可續航100公里。相比傳統動力船舶,每年可減少消耗燃油530噸,減少各類有害氣體排放1660噸,在為游客提供科技智能、綠色節能、時尚舒適游輪旅游新體驗的同時,將助力宜昌建設世界旅游名城、打造清潔能源之都,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
移民村里“綠”變“金”
許家沖村地處長江三峽的西陵峽畔,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壩頭庫首第一村”,三峽移民占90%以上。1993年,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位于壩址所在地的許家沖村率先移民,來到距三峽工程大壩左岸1公里的太平溪鎮,與來自其他村的移民一起建立了新的許家沖村。
許家沖村黨支部書記謝蓉告訴記者,三峽工程在建時,有近10萬人在村子周邊,村民們可以選擇務工、租房、經商,可當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后,村民們犯了愁:“該怎么辦?”
謝蓉開始思考,為什么不借助家鄉的“綠水青山”,借助三峽大壩這樣好的資源為家鄉闖出一條路。
2015年,5A級景區三峽大壩免票開放參觀時,謝蓉就在景區里豎起了第一塊“吃移民飯,住移民家,看三峽最美夜景”的廣告牌。如今,全村38家民宿由村里線上平臺集體管理,統一設計、定價、推廣。今年“五一”期間,許家沖村一房難求,民宿入住率達100%。
除了旅游,許家沖村還大力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茶產業。
2018年,“85后”望華鑫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和工作,帶著鄉愁和創業熱忱返回家鄉,借助網絡直播銷售農特產品。通過推廣“公司+基地+農民”模式,穩定帶動社員630戶,帶動三峽移民就業近百人,帶動周邊農戶1000戶。
如今,許家沖村工業總產值由過去的 8600萬元增加到1.2億元,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18063元增加到2022年的28480元,村集體收入增至65萬元,“綠”變“金”,就在這里實現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