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A股整體市場表現情況不佳,使得今年“固收+”產品的表現也“令人沮喪”。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以偏債混合型基金和二級債基為口徑計算(A/C分開計算),全市場2000多只“固收+”基金中,近半年來來獲得正收益的占比約23%,而77%的“固收+”基金收益告負。而虧損幅度較大的基金超過10%。
一直以來,“固收+”給人的印象是穩健投資,在“固收”的基礎上,還能獲取更多的收益。為什么今年“固收+”產品直接成為了“固收-”?
為什么會出現“固收-”現象?
首先,“固收+”的含義是“固收”和“+”兩類投資策略的有機組合,“固收”主要指配置優質債券獲取收益,“+”可以理解為三個層次,一是資產類別上的增加,可以投一些權益類資產;二是策略上的增加,可以做股債對沖的絕對收益策略;三是增加風險調整后的收益,體現在適度可控的情況下增加組合的波動、增強收益。
從含義出發,我們可以找到今年“固收-”現象出現的三個原因。
第一,今年超出市場預期的事件較多,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強,A股市場受到了較大沖擊。主要指數、板塊呈現整體下跌的態勢,而大部分的“固收+”產品多配置的滬深300與中證500的成分股,一些風格相對激進的基金經理還配置了很多賽道類型的股票,在下跌面前,債券市場的收益難以覆蓋權益市場的損失,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固收+”產品成為“固收-”。
第二,策略上,前幾年“固收+”產品走強,并受到市場追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可轉債的持續火熱,一些公司的可轉債有很高的估值。但隨著市場水位下降,市場降溫,此前受到追捧的可轉債快速遇冷,這也造成一部分配置較多可轉債的“固收+”產品收益受損。
第三,今年市場出現了股市、債市同期調整的情況。以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為例,今年1季度債券市場收益率整體下行,1季末1年期和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分別收于2.28%和3.04%,較去年4季度末2.32%和3.08%略有下行。此外,1季度信用債市場收益率,由于資金整體平穩,信用利差窄幅震蕩。而1季末1年期高評級的AAA級短融收益率由去年4季度末的2.75%下行至2.69%,同期中等評級的AA+級短融收益率則由2.87%下行至2.82%。
在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固收+”產品變為“固收-”產品也就不奇怪了。
面對“固收-”我們應該怎么做?
投資者在購買“固收+”產品時,大多想要“穩穩的幸福”,面對突如其來的“固收-”,我們應該怎么做?
首先,不需要過度恐慌,二級債基權益資產的配比在15%左右浮動,且大多配置的藍籌、大盤型的優質上市公司,從底層配置資產到權益資產配比的份額,都說明“固收+”產品風險可控。
其次,隨著近期市場的劇烈調整,很多優質股票的價格已經很便宜,從估值的角度看,此時買入布局,取得更多收益的概率會更大,后續權益市場開啟反彈后,“固收+”產品的業績也會出現好轉。
萬得全A個股的估值區間分布基本接近2018年12月和2012年底兩個之前熊市周期底部的格局:估值低于20X的公司比例甚至略高于前兩個熊市底部。
數據來源:wind,嘉實基金
雖然很多產品都被歸為“固收+”,但資產和策略相差很大,投資者可以在購買時,需要考慮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合適的產品,一般而言,股票倉位在30%以下的“固收+”產品適合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如何選擇合適的“固收+”產品?
想要選擇合適的“固收+”產品,不僅要看基金管理人團隊的實力、基金經理的能力、產品的配置情況,還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理念選擇合適的產品,并最終實現長期持有。
固收+”的管理核心是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去獲取絕對收益,因此產品管理更看重收益風險比和持有人體驗度,而不是追求激進的收益彈性。
其中,資產配置能力尤為重要,基金經理的資產配置能力實質上是基金經理對宏觀環境的判斷能力和對各類資產的選擇、決策能力,是關乎各類資產怎么“+”、何時“+”、“+”多少的核心,也是關乎最終業績是“固收+”還是“固收-”的關鍵變量。
成功的資產配置不僅能為組合貢獻收益率,還能有效控制回撤,決定著基金能否在極端市場行情下持續獲取穩健回報,進而決定能否給持有人帶來良好的持有體驗。
對于投資人來說,“固收+”產品的收益或好于固收類產品,相應的也風險會較高,在市場出現短期波動的時候,抱有中長期投資的心態,持有體驗會相對更好。
關鍵詞: 嘉實基金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