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14日訊(記者康博)2022年上半年已經結束,從A股表現看,雖然一季度波動明顯但二季度的超跌反彈讓主動權益類基金跌幅大大縮窄。數據顯示,剔除指數基金后,主動權益類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7.25%,如果單看二季度,平均收益則為7.49%,獲得正收益的比例超過90%。
(相關資料圖)
然而記者發現,即便在二季度九成基金都出現上漲的情況下,仍然有基金逆市下跌,加之一季度的跌幅導致上半年業績不佳,而中融基金旗下的中融量化智選混合與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就是典型代表。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融量化智選混合C、中融量化智選混合A、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C、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A在今年上半年分別下跌了23.01%、22.71%、21.39%、21.07%。
資料顯示,中融量化智選自2021年8月9日開始就由陳薪羽和劉李杰二人共同管理。陳薪羽2016年10月加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管理公募基金時間接近3年。劉李杰此前在國外投資機構擔任量化分析師,2012年回國后陸續在券商和基金公司擔任董事、量化投資部總經理,2021年6月28日起擔任中融量化智選基金經理,累計管理公募基金接近4年。但截至今年7月12日的數據顯示,兩人自去年8月份合作之后的任職回報卻是-26.20%。
從今年一季報披露的情況看,中融量化智選前十大重倉股為德生科技、遠興能源、航發動力、嘉澳環保、大北農、西儀股份、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四川路橋、紫光國微,占比僅為基金凈值的33.26%,第一大重倉股德生科技的持倉比例僅有4.03%,量化特征非常明顯。
在一季度時,該基金A/C份額收益率跌幅高達21.92%和22.08%,二季度又繼續下跌了1.01%和1.20%。
中融量化智選混合A季度漲幅
中融量化智選成立于2017年,當年年底資產規模僅有0.62億元,到2018年底時降至0.34億元,2019年下半年規模猛增到1.41億元,但其中70%以上都為機構投資者。2020年,機構資金退出,導致當年底規模合計僅有0.11億元,此后繼續縮水至今年一季度末的0.08億元。成立5年多來,截至2022年7月12日,其A/C份額的累計收益率僅有16.98%和12.98%,累計凈值僅為1.1698元、1.1298元,這樣的投資水平自然難以吸引投資者。
而另一只基金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成立于2020年8月5日,但截至2022年7月12日,其A/C份額的累計凈值僅為0.9503元、0.9357元,分別下跌了4.97%和6.43%。
從今年上半年的表現看,該基金在一季度下跌20.69%和20.85%之后,二季度同樣沒有抓住市場反彈的機會,再次下跌0.48%和0.69%,如果究其原因,或許也是因為其持股較為分散。一季報顯示,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占基金凈值比例僅為40%,第一大重倉股明泰鋁業占比僅有8.06%。股價方面,該股在去年大漲215.23%,進入2022年后卻連續下跌。
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C季度漲幅
中融價值成長6個月持有混合同樣也有兩位基金經理,分別是柯海東和駱尖,但2021年8月3日合作至今的回報為-23.49%。
據悉,柯海東管理經驗長達6年,堪稱老將。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曾任職于中國中投證券研究總部分析師;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曾任職于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分析師;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曾任職于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部副總監。2018年9月加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駱尖2016年5月加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研究部總經理助理、基金經理,但管理經驗尚不足2年。
在一季報里,基金經理曾表示:“本基金管理人仍長期看好A股市場,重點配置了食品飲料、醫藥、新能源等具有中長期成長性的行業,結合逆周期穩增長的政策方向,精選具有成長性的行業及個股進行投資,力爭中長期為持有人創造超越基準的回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