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師傅是一名貨運司機,今年四月將一批貨物從福州運往廣東后,至今沒收到運費,而他的遭遇并不是個例。
(相關資料圖)
貨物如約送達 運費卻無處拿
曹師傅告訴記者,當天卸完貨之后,貨主以“財務下班了”為由沒有支付運費,之后又找了各種理由拖欠。如今過去了三個多月,曹師傅說這3100元的運費一分都沒收到。采訪現場,他也聯系了貨主,但電話并未接通。
曹師傅:貨主說如果你實在沒辦法等,你就起訴我吧。
貨主下單無需預付款 司機陷維權難
曹師傅表示,自己是在一個“運滿滿”APP上接的單,而且不止他,現在有很多貨車司機都選擇這個APP進行接單。但是這樣的新模式,貨車司機不僅不能提前收到運費,反而要向貨主支付押金,并向平臺支付技術服務費。
一旦遇到貨主拒付運費,司機就可能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據曹師傅介紹,像他這種情況的貨車司機已經有好幾位。
貨車司機:(記者:貨主是同一個人嗎?)都是一個人,都是那個老賴,還有一千八百多元沒給我,他當時就是給我發了一個表格讓我填運費,說公司沒打款。電話都不接,之前還會回你一下,現在電話都不接了,那你有什么辦法。
運滿滿:通過封號、發律師函追運費
找不到貨主的具體地址,司機們就寄希望于平臺,不過平臺給出的答復讓司機們更加著急。
“運滿滿”官方客服工作人員:我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去追討運費的。封賬號是第一步,同時也會下發律師函。
在和平臺溝通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該平臺是可以選擇付款模式,但主動權都在貨主手上,所以貨主基本會選擇對他們有利的付款方式。
曹師傅認為,他們向平臺支付過技術服務費,如今出現貨款被拖欠,希望平臺不僅僅是負責討要,更要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學者:若無特別約定
運費僅由托運方承擔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丁兆增:平臺和貨運司機之間不存在委托和雇傭的關系,如果他們與司機之間沒有其它的特別約定,那么平臺無需承擔其它相關的責任,因為平臺僅僅只是信息提供者;
如果貨運司機通過平臺提供的貨運信息,并且也履行了運輸的義務但沒有收到運費的,基于事實上與托運人所產生的合同關系,貨運司機應當向托運人主張運費的支付義務;
而作為平臺這一方應當向貨運司機提供托運方的信息,要求托運方進行支付,如果托運方仍不支付或拒絕支付,由貨運司機提起法律訴訟。
對于長途貨運司機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一天都耽誤不得。維權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可能遠遠大于運費,因此很多司機在面對運費糾紛時大多選擇無奈妥協。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丁兆增: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貨運司機在獲取相關訂單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托運方的相關情況,并且跟托運方做好相應溝通,否則一旦出現貨物運抵目的地,卻無法收到運費的情況下,在維權方面確實存在比較困難的境界。
其它貨運平臺:可選擇預付款或貨到付款
此外,記者也從其它貨運平臺了解到,部分平臺在下單時會分為預付款或者貨到付款,他們還會采取多種方式遏制司機運費難追討的情況。
某貨運平臺工作人員:司機卸貨后,拍攝完卸貨的照片,需要司機師傅上傳這些內容,確認后平臺才會將錢打過去司機那邊。目前針對這部分貨到付款的訂單,我們也在部分城市上線了催收功能,會給用戶發送賬單,對還沒有上線的城市,如果貨主下單12個小時還沒有支付這筆款項,我們會通過智能電話催促付款,如果兩個產品都沒有實現讓貨主付款的情況下,我們在核實真實的運輸前提下,會根據不同的情況給司機進行墊付處理。
貨運糾紛頻發 運費該如何追討
此前的節目中,《幫幫團》就關注了多起貨運司機在使用網絡貨運平臺接單后,遇到的困境。
互聯網時代,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下訂單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若在平臺的監管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一旦脫離平臺直接進行線下交易,資金安全將很難得到保障。
《幫幫團》也想提醒大家,應更加注重貨比三家,了解平臺相應的保障機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挑選合適的平臺。
關鍵詞: 知道怎么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