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頭一天晚上,羅振宇2023年度“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深圳龍華上演,主題是“這個思路有啟發”。我也希望這個“個人經濟體”思路有啟發,幫助人們從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廣大個體的就業和創業。
《個人經濟體:如何抓住時代紅利,成就個人財富人生》 王萬軍 羅毅 彭甜甜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
有趣的“個人經濟體”現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羅振宇每年的跨年演講會,對他的粉絲來說,是一場別具一格的“知識春晚”,而對羅胖自己來說,則是一場財富饕餮大餐。
2021年歲末,因為疫情,他只能面對12000個空座位進行跨年演講。但當晚在線觀看人數達到了上千萬人,第二天更是全網霸屏,受眾過億。收入則達到了4300萬元,其中贊助商收入3300萬元。
我發現,這是一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2021年“雙十一”預售首日,李佳琦的成交額達到106.53億元,相當于一家成規模的A股上市公司全年的營業收入。自2018年至2021年6月,羅振宇四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收入已高達2.08億元。樊登讀書2020年的營收是10億元左右,據說通過資本運作,樊登3年賺了50億元。這些巨量的數字,全部維系于個人,而不是企業。
這就是“個人經濟體”的力量——既不同于“個體經濟”,也不同于“企業”。正如著名財經人文觀察家秦朔對《個人經濟體》一書的評價:“‘個人經濟’自古就有,而個人能夠成為‘經濟體’,則是在現代社會,經由全球化、信息化、服務化、IP化、社交化、平臺化等的助力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經濟與新文化現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個人經濟體”呢?我們為了這個定義,可謂大費周章,畢竟,關于“個人經濟體”的論述,沒有任何參考,我們嘗試系統化論述這個新經濟和新文化現象。
現象背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
著名趨勢學家杰米里·里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里做了很好的解答。《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中,第一章便是《偉大的轉變:從市場資本主義到協同共享》。里夫金把經濟模式分為“市場資本主義”模式和“協同共享”模式。在市場資本主義時代,經濟活動依賴的是高昂的金融資本,以此去購買土地、建設廠房、添置設備,并組織大量的人工進行生產。這讓個人必須依附于組織。
但在協同共享的社會,這一切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發達的物聯網、通訊媒介、運輸機制及其智能化發展,且能利用算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產力,這讓個體獲取社會資源組織生產的邊際成本越來越小,甚至趨近于零,讓沒有多少資本甚至零資本的個人鏈接所需的社會生產資源有了無限可能。人們可以不再依賴組織的力量,個體組織生產要素成為可能。
個體就業創業全新視角
這無疑為個體就業創業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每一個時期都有該時期獨特的社會紅利。《個人經濟體》旨在發現當前時代的社會紅利,并且告訴人們,在這個協同共享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極低的邊際成本去鏈接所需的社會生產資源,從全產業鏈角度去組織生產和經營,讓自己成為“個人經濟體”。
這遠遠超越了“個體經濟”“靈活用工”等傳統概念范疇,而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極大地拓寬了個體創業的視野、提升了個體的經濟能量。希望“個人經濟體”概念的提出給個體創業帶來一種全新的局面。
正如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經濟學家范恒山所說:“個人經濟體具有鮮明的新時代印記。這種基于科技成就與組織模式創新的經濟形態,為創業者提供了十分優厚的社會紅利。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及成功經驗的總結,不僅有利于轉換社會就業觀念,也能為這種經濟形態的拓展、支托、規范和管理提供有益參考。這也許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作者為財經作家、社交商業戰略顧問 王萬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