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華夏時報記者 苗詩雨 陸肖肖 北京報道
從傳統化石能源到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我國能源結構變革浪潮已然拉開。電池、燃料、汽車等新能源產業更迭提速,在市場競爭與市場選擇中,以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產業突飛猛進。但也要關注到,電池技術更迭、燃料電池產業循環、氫能產業瓶頸已亟待解決。
身處我國氫能產業及燃料電池行業發展的浪潮中,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在2023年全國“兩會”中提出多項建議,其中,針對氫能產業的發展,張天任提到了關于推進氫能產業突破發展瓶頸,加速實現全面市場化的建議。
國家盡快制訂出臺更多氫能產業發展政策
提起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可觀是行業一致觀點。據全球氫能委員會預測,氫能源將在2050年之前,在全球能源消耗量中占比約18%,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較現在減少約60億噸。
而根據有關數據預測,當前氫能產業發展中氫燃料電池這一環節,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將邁入十萬輛級,2025年加氫站數量有望建成千座以上,我國氫能產值預計將突破1萬億元;到2030年,燃料電池車輛有望突破百萬輛。
但在當前氫能及氫燃料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如氫能市場分割嚴重、氫能科研人才緊缺、燃料電池成本較高、加氫站有潛在風險等仍待進一步建設問題。
其中,張天任表示,由于當前氫能上游基礎設施與下游市場相互制約,市場規模小導致企業成本分擔不足,且國內整個供應產業鏈的制儲運加各環節尚未打通,各種技術路線尚處于發展階段,造成我國當前氫氣終端銷售價格普遍偏高的現象,遠無法滿足氫能下游商業化運營。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張天任建議國家盡快制訂出臺更多氫能產業發展政策,降低氫燃料電池車輛成本,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以更大的力度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張天任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只有全面擴大氫燃料電池的示范應用范圍,豐富應用場景,完善基礎設施及法規政策,形成規模優勢,才能有效降低氫燃料電池整體成本,提高技術水平,培育專業人才,推動全產業鏈成長。
六方面建議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有關氫能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張天任主要提出六方面建議。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張天任多次提及補貼政策,建議鼓勵地方出臺應用補貼、出臺強有力的氫氣補貼。
鼓勵地方出臺應用補貼方面,張天任表示,需要政府出臺更多推動燃料電池應用與疏通氫氣供應的政策,加快基礎建設,在產品得到驗證時推動商業化進程和產業鏈閉環,因為只有產業閉環資本進入才能良性循環,同時對應用達到一定時間的產品給予示范推廣補貼。鼓勵政府金融平臺與社會資本加入的多元化投資體系,支持設立氫能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各地給予前沿性氫能設施裝備制造、率先采用國家科技專項成果的儲運及加氫項目資金獎勵、風險補償與融資貼息等支持。建議將氫能列入省綠色基金及投資管理體系,建設相應的資金和擔保機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氫相關領域,重點解決氫能產業的投資。
張天任還建議道,應由國家能源局牽頭統一全國氫氣市場,像汽油柴油一樣制定氫氣統一銷售價格,推進加油站拓展加氫模塊及功能。將氫燃料車輛購置成本中高于傳統燃油車燃氣車的差額部分給予獎勵或者補貼;全國加氫站的加氫價格統一不超過30元,保障氫燃料車輛的使用成本不能太高。近中期,基于經濟、技術和環境的現狀條件,應重點使用副產氫和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將氫能列入相關減排及減能指標,發展高壓氣態與液態儲運等關鍵氫氣儲運技術,鼓勵不同模式的加氫站、加氫制氫一體站的發展并給予政策支持。
并且對于氫能產業發展的安全問題,張天任也建議規范涉氫應急防范和處置流程。張天任認為,針對涉氫事故的潛在風險,應當建立涉氫安全的規范化和專業化事故應急防范和處置流程,加強防災管理,強化防災網絡,定期預警演習,特別要對加氫站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
此外,張天任還在建議中提到,應落實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建立加氫站安全運行管理體系三方面建議。其中包括戰略牽引、有序發展,營造氫能發展的產業和市場環境。建議把氫能按照能源管理而不僅是危險化學品管理,將氫能與清潔能源體系的建設相結合;加強各級主管部門的相互協作等建議內容。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